文/蔣德綱
9月23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發生潰堤,光復鄉災情慘重,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表述、互指不是,無助於黃金救援72小時及災後復原家園工作。不過,來自四面八方的救災團體、「鏟子超人」源源不斷地湧入光復鄉,最新消息是搜救隊沒放棄,救回失聯5天後87歲婦人,台灣最美的風景重現於花蓮光復鄉。

事實上,中央氣象署這次針對強颱樺加沙9月21日發布陸上及海上颱風警報,事先預警樺加沙外圍環流帶來的強風豪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可能出現溢流風險,花蓮縣府隨即啟動預防性撤離,不過劃定的影響範圍過於寬廣,初步預估1800戶,人數約7000人。花蓮縣光復鄉長林清水說道,「改來改去改到最後,我們這些基層真的會很困惑,到底多少才是正確的,多少人才是真的危險了」。氣象署23日晚上8時30分發布解除海上颱風警報,但也提醒高雄、屏東、花蓮、台東民眾仍要嚴防超大豪雨,尤其東半部地區需特別注意。
氣象署預報沒出錯,關鍵訊息是光復鄉長說「改來改去」的時間,距離23日堰塞湖潰堤時間已不足48小時,縣政府根本做不到,就算是中央在短時間也撤離不了這麼多人,罵來罵去、推來推去,只會讓災民更生氣。而「改來改去」的原因,前內政部長李鴻源事後接受中天《全球大爆卦》節目時清楚說明來龍去脈。
馬太鞍溪堰塞湖是7月19日薇帕颱風崩塌形成,農業部林業署於7月26日即成立應變小組,由於當地路況崎嶇、人車難以抵達,林業署3度調派空勤總隊直升機進行空勘。8月7日林業署副署長廖一光率隊拜會花蓮縣政府,當天與縣府討論疏散撤離及應變作為,粗估撤離戶數為252戶、4工寮共622人。8月11日楊柳颱風襲台,堰塞湖蓄水量升高,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協調縣府進行預防性疏散,完成697人安全撤離。
這是農業部長陳駿季8月13日說,經過專家會議評估,「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的原因。到了9月10日,內政部長劉世芳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組成「台大防災團隊」,台大防災團隊在9月21日評估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建議匡列撤離8000人。

農業部原專家會議只撤離690人,不到一天,台大團隊評估卻須撤離8000人,應變措施大幅落差的關鍵因素是「含沙量」,台大團隊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是高含沙水流,量體會比一般河水更大,對於下流區域和補強措施造成的衝擊力、影響範圍,也會比一般河水更廣。不能只根據以往依據降雨量的洪災來預測。此所以,中央「改來改去」最後定調匡列撤離8000人的原委。
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是天災亦是人為疏失,中央與縣府應各打50大板,嚴格來說中央責任占比更多得多。如果陳駿季早知道這個危機需要撤離8000人,他當然不會也不敢說「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那麼整個災害應變決策又會有什麼不一樣?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戰情室,有沒有辦法以更科技、更專業的方法,全盤掌握更全面、更正確的災害預測、災損,進而超前部署撤離、調度機具設備、搜救人力、與民生物資補給,這是卓榮泰標榜AI內閣必須補足的必修學分。
台灣是個風災、震災頻繁、小小多山的海島國家,我們對於災害預防、救援、避難宣導遠遠不足,賴清德總統上任成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多次演練民防救災,但是為何無法應付災害?7月初的丹娜絲風災,南台灣現在復原進度尚未完成,9月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洪災又重創東台灣的防災救援體系,李鴻源是當年宋楚瑜省長服務團隊成員,全國上山下海、離島跑透透的國土安全規劃經驗彌足珍貴。

老宋勘災機動性十足、「馬上辦」堪稱一絕,人到災區一定是救援人力、機具設備、民生物資等資源也一併到位,賴總統的戰情室究竟缺少了什麼?兩手空空面對災民?20多年前省府團隊的效率,讓人懷念啊。
※以上言論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