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在叫醒孩子或查看熟睡中的孩子時,即使房間溫度適中、被子也不厚重,也會發現他們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醫師解釋,由於幼兒的體溫調節系統尚未成熟,當體溫上升時血液循環加快,容易導致出汗。

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在臉書專頁中發文指出,幼兒睡眠時出汗與多項生理因素有關。人體體溫在一天中會自然波動,入睡後體溫逐漸下降,清晨時達到最低點,而醒來前體溫開始回升。
另一關鍵因素是自律神經系統的運作。睡眠時,人體由副交感神經主導,維持放鬆狀態;醒來時,交感神經重新啟動,使心跳加快、呼吸加深、血壓上升,為迎接新一天做準備。巫漢盟醫師表示,這種神經系統轉換過程會刺激汗腺分泌,特別是在快速動眼期(REM期)睡眠結束後醒來時,出汗現象更為明顯。
生理學研究顯示,兒童的基礎代謝率比成人高,身體如同高效運轉的引擎。當幼兒從深層睡眠中甦醒,心跳、血液循環與呼吸量迅速增加,釋放更多體內熱能,導致出汗增加。

睡眠環境因素也會影響出汗程度。若房間空氣不流通、床墊材質悶熱或睡衣過厚,都會使熱氣累積。巫漢盟解釋,幼兒散熱能力不如成人完善,更容易因環境因素而出現大量出汗的情況。
關於入睡後出現的大量出汗現象,巫漢盟指出,幼兒神經系統尚未完全成熟,交感神經調節體溫與出汗的能力不穩定。當孩子進入深層睡眠階段(通常在入睡後1至2小時內),大腦活動減少但交感神經可能短暫活躍,導致頭部出汗明顯。
巫漢盟建議,父母可採取多項措施改善孩子睡眠時的出汗情況,包括將睡眠環境溫度維持在22至24度之間、確保房間空氣流通、選擇輕薄透氣的寢具與睡衣、避免睡前讓孩子進行劇烈活動。幼兒睡醒時出現滿頭大汗的現象,多半是因為交感神經啟動與代謝旺盛所致,屬於自然的生理調節過程,父母無需過度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