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者:沈子霖(邑菖顧問有限公司 董事長)
機車族在新北大橋行駛時的緊張感,終於有了實質改善。歷經多次專業會勘與部門協調,市府團隊所推動的「新北大橋機車道S型彎道改善工程」已提前完工,展現了新北市對公共安全與交通使用者權益的重視。

新北大橋完工至今已有十餘年,原設計雖為亞洲之最的斜張橋之一,但機車道因橋塔設計影響,呈現S型彎道,不僅影響視距與行車穩定,也在過去發生過不少機車事故。此類設計缺陷,對每日通勤的騎士而言,早已不是新聞,卻始終是被忽視的風險。
這次改善工程最大的突破,在於市府決定將最外側一線汽車道挪作機車道使用,讓機車得以繞開彎折區段,改為筆直、安全的通行線型。這樣的調整,從專業角度來看,是一種道路空間的「合理再分配」,以交通流量需求與安全性做出優先排序,正好呼應了近年交通設計強調的「以人為本」原則。
工程本身也值得一提,除了機車道重新配置,亦同步拓寬人行道、增設自行車道,並整合照明與標誌標線系統,充分考量各類型使用者的需求。在工程方法上,市府選擇於離峰時段施工,避開尖峰交通流,並提前四個月完工,這樣的效率與品質,無疑是市政執行力的具體展現。
從專業立場出發,筆者也特別肯定這項工程的執行前、中、後的規劃與審查流程。無論是多次實地踏勘、圖面調整,或是完工後的行車觀察,這都說明市府並非只為完工數字交差,而是以長期降低事故風險為真正目標。
更重要的是,這項改造計畫並非以「建設增加」為前提,而是藉由道路空間的重新調整與整合,達到安全提升與使用效能最大化。這正是目前城市治理中「精實設計」、「城市減法」的重要實踐。從這次經驗來看,也建議各縣市針對既有道路空間進行檢視,不必等到出事後才補救,而是應該主動從結構性風險著手改善。
新北市機車使用人口眾多,每一項針對機車族群的交通改善措施,都直接影響市民的安全與日常生活。新北大橋的改善經驗,提醒我們不只在規劃新設道路時要兼顧所有使用者,也應持續回頭檢討既有設施的適用性與安全性,確保城市交通系統的友善與永續。
唯有這樣,才是真正把「交通安全」放在心上,不只是寫在計畫書裡。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