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女團TWICE在高雄開唱,總統賴清德表示,許多人有錢有閒,可以買票去看演唱會,這也代表台灣這幾年來經濟進步,提供藝術創作者發揮的空間,引發討論。藍委廖偉翔今天(23日)表示,賴清德這番話引發民眾反感,並指經濟學人提到的「台灣病」,更和賴的觀點大相逕庭。

廖偉翔今天在臉書發文表示,賴清德最近以「台灣人有錢又有閒」一句話,讓民眾反感,而經濟學人卻跟賴總統的觀點大相逕庭。最近,「經濟學人」以「台灣病」為題,描述了為什麼台灣「國家經濟數據節節上升,但人民生活卻越來越苦」的核心原因,真的讓他很有感觸,也認為這是我們如今必須面對的現況。
廖偉翔指出,此刻的關鍵,並不是匯率的上下都會影響國家發展,如何讓能源政策、國家發展政策做配套,才是正確的思維。台灣過去以代工出口為主要產業,缺少天然資源,因此只能靠外銷、賺外匯。由於競爭對手是日韓與中國,台灣長期維持「弱勢台幣」以保持外銷競爭力,甚至形成共識:匯率不能太強,否則訂單會跑掉,工廠會熄燈,出口產業會受傷,這樣的策略確實出口成為台灣的亮眼數據。但帶來的副作用卻是,讓台灣高度依賴進口原物料、糧食、能源、石化產品,都因為台幣偏弱,導致進口成本就會變高,物價自然一路往上走。油電成本上漲帶動各項民生物資、建材、運輸費用同步提高,最後反映在餐飲、租金、房價等實質生活支出上。再加上企業為了維持成本,以及勞工缺乏爭取權益的力量,導致實質薪資幾乎原地踏步。如今能源轉趨進口、或是高成本的綠能,讓政府為了壓抑物價,政府只好要台電、中油硬扛成本,靠預算填補虧損,短期內看似維持物價穩定,長期卻是把更多負擔轉嫁給全體國民。
廖偉翔說,最可怕的是,如果這一波關稅談判再讓日、韓的出口條件優於台灣,對台灣絕對是雪上加霜。我們的外匯產業很努力,例如台中的工具機產業一直都繳出很棒的成績單,但如今的政府面臨兩個問題:
一、再生能源占比上升,但成本比傳統電力高,且不夠穩定,導致能源仰賴進口,台幣又偏弱,人民等於同時承受「匯率壓力」與「能源成本」。民進黨政府一方面想壓抑物價、補貼能源,一方面又不能讓台幣大幅升值以免打死出口業,貨幣政策與能源政策互相矛盾的錯誤執政方向,導致政府被自己逼到死胡同,人民則被迫承受兩邊的痛苦。這才是如今台灣出現「經濟成長數字亮眼、人民實質變窮」的真正原因。
二、過去的中華民國政府傾盡全力培養「台積電產業鏈」,韓國過去也透過漢江奇蹟打造出「三星、現代」的國家級企業,甚至中共近年來也培養出「獨角獸企業」,這些量級的企業都足以在世界立足、和世界抗衡,現在的政府卻沒有長期的規劃,就像是「指定倖存者」裏前總統對現任總統的評價一樣:「你沒有在執政,你只是在反應」。
廖偉翔質疑,我們的稅制改革是什麼?薪資結構改革除了保障最低薪資以外還能做什麼?當弱勢匯率不再能保護出口產業,台灣真正的競爭力是什麼?台灣下一個國家級產業是什麼?我們要靠哪一種財政政策打造下一個二十年?賴清德上任已經邁入第二年,人民還在等一個答案。現在不是再靠補貼、靠貨幣操作、靠匯率保護過日子的時代。台灣需要的是國家新的方向、一套能真正提升薪資與內需整體政策。

廖偉翔認為,台灣病不是匯率病,而是方向病。匯率只是把問題照亮,真正該被檢討的,是這個國家的長期發展藍圖是否還存在。如果台灣不趁現在重新制定國家戰略,讓經濟的繁榮真正回到人民身上,那麼我們看到的亮麗數據,都只會是「表面強勁、內裡空虛」的假繁榮,無法為全體國民找回生活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