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預測,憂鬱症將在2030年超越癌症,成為人類「失能」最大的健康殺手。根據衛生福利部2018年統計,台灣12歲以上民眾約11.1%出現部分憂鬱症狀,意味每10人就有1人受到憂鬱困擾。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許峻維指出,憂鬱症患者常出現獨處傾向、自責情緒、反覆思考等症狀,且難以做出決定。這些症狀可能源自各個人生階段的壓力,包括學生時期的考試與同儕壓力、成年期的工作與感情壓力,以及中年期的更年期症狀和傳承壓力等。
許峻維解釋,憂鬱症患者明顯表現包括易怒煩躁、疲倦無力、微笑型憂鬱等。長期觀察後會發現患者容易情緒低落、失去愉悅感、恍神,甚至產生強烈的無價值感和罪惡感,嚴重者可能出現自傷或自殺想法。

針對憂鬱人口持續上升的現象,許峻維分析,科技的立即性和便利性反而可能剝奪人們慢活與保持彈性的權利。加上手機遊戲和交友軟體的普及,減少了人際互動的機會,導致現代人壓力源增加但因應技巧下降。
許峻維建議,當憂鬱症狀持續兩週以上、影響生活作息,或是被周遭親友發現性格改變時,應及早尋求專業協助。他提供多項緩解方式,包括從簡單動作開始、完成中等難度任務提升控制感、進行放鬆練習,以及維持規律運動等。
《中天關心您|請珍惜生命,再給自己一次機會》
◆生命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24小時安心專線: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