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嘔吐、視力模糊恐急性水腦症 「2類型水腦」症狀嚴重恐昏迷!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是浸泡在水一樣的液體(腦脊髓液)中,而腦部的構造中原本就存在一些空間、空腔(腦室、腦池),在這些空間中,也同樣充滿了腦脊髓液。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外科主任劉奇樺表示,平時腦脊髓液是在不斷分泌及吸收的動態平衡狀態;而當這個狀態被破壞,可能是分泌過多或吸收不良時,就會導致過多的腦脊髓液積蓄在有限的頭顱空間中,即造成「水腦症」,可造成顱內壓上升、神經組織被擠壓而導致神經傷害。水腦症依腦脊髓液流通的狀態可分為:阻塞性水腦症及交通性水腦症,說明如下:

  • 阻塞性水腦症:發生原因為腦脊髓液循環流動的通道產生阻塞而造成,常見原因有:腦室內出血、腫瘤、腦內病灶(出血、腫瘤)造成的腫塊效應而壓迫腦室、先天性大腦導水管狹窄。
  • 交通性水腦症:可因某些腫瘤使腦脊髓液分泌過多,或因出血、感染、老化等因素造成吸收速度變慢,而造成腦脊髓液累積的結果。

急性水腦症常見症狀為顱內壓上升會產生的表現,如:頭痛、嘔吐、視力模糊、反應遲鈍甚至昏迷,慢性水腦症可能表現為反應變遲鈍(似失智症的表現)、步態不穩、小便失禁等。

診斷上,除了臨床表徵外,主要診斷工具為腦部的電腦斷層掃瞄或核磁共振檢查。劉奇樺說明,治療水腦症應先考慮解決造成水腦症的原因(如:切除腫瘤等),部分患者在致病因得到治療後,水腦症也獲得改善;但若致病因無法完全解決或水腦症的狀況仍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則考慮接受腦脊髓液分流手術(裝置人工管路以引流出顱內過多的腦脊髓液),便能有效控制顱內壓。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