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屆「旺旺孝親獎」已展開,《中國時報》邀明星們分享孝順父母的故事,呼籲大家「行孝一定要及時」。米可白經常在社群分享與媽媽的逗趣互動,逢年過節在自家鹿港餅店幫忙賣餅的孝順形象更是深植人心。她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確實從小就算孝順,因為以前家裡經營餅店批發代工,她小學開始幾乎都是睡在麵粉袋長大,只要媽媽說「來做餅」,她就馬上上桌幫忙揉麵團,雖然現在當藝人、成為演員,回到了家,還是會做這些事。

米可白說,家裡以前除了做餅,媽媽中午還要去當幫傭,清潔5層樓、掃地煮飯,晚上在家做手工花等家庭手工;她讀國、高中時,常看到爸媽付不出小孩的學費,「為了讓孩子讀書,媽媽還賣掉家裡的大冰庫。我躲在旁邊看,覺得很難過」。
所以高職畢業後,她看到兒童台選拔哥哥姐姐主持人,就想到台北工作當姐姐,「我跟媽媽說,因為小時候看到妳為我們賣掉冰庫,1天做3份工、還賣便當,努力工作養我們3個小孩,看到妳很辛苦,希望我也有能力賺錢養你們。」她拜託父母讓她到台北發展、說自己一定會成功。殊不知到台北以後,根本沒賺到錢,以前看電視覺得可以當歌手、演員很厲害,真正進這圈子後,才發現跟想像不一樣。

她回憶當時生活開銷大,除了當水果姐姐的第1年每個月有補助1萬,其他時候都是有工作才有收入,有時2個月才得到一份工作,月收入只有幾千元,只好強迫自己1天只吃1餐。她在台北受苦不敢講,回家時就跟父母說休假,「我不敢講一直都沒有工作!媽媽偶爾還會偷塞錢給我」。
直到入行第4、5年她因為上《康熙來了》打開知名度,開始有人發她其他工作,經濟狀況才轉好,有次領到最多的一次酬勞約3萬,她感動到快哭,還買燕窩孝敬爸媽,不料爸爸卻生氣說要丟掉,「他氣我明明可以在家輕鬆過日子,為何要這麼堅持去台北、何必這麼辛苦」。後來當她綜藝通告變多、甚至跨足戲劇成為演員,被更多人認識,很多人經過她家餅店會說「那是米可白的家」,爸媽才開始有了優越感。
米可白回憶,雖然她上面有兄姊,但其實當年爸爸是想要生男孩,她出生後,曾先後被送給爸爸的朋友及姑姑,但他們也都想要男孩,於是又被退回來;長大後的她曾開玩笑對爸爸說:「你當初想要把我送走,好在沒送走!」不過她也坦言小時候曾因此受傷且自卑,自覺不如人,姊姊皮膚白會讀書,她則是又黑又胖又很壯,「我穿細肩帶賣餅,爸爸就叫我去穿外套,他覺得不漂亮。全家出遊搭遊覽車去玩,我一拿麥克風,爸爸就叫我閉嘴、去睡覺,然後讓姊姊、媽媽唱歌。」
她坦言從小就很沒安全感,怕自己做錯事,「總覺得自己當乖寶寶、要多愛這個家,家人才會愛我,就算感冒生病,還是會幫忙做餅,畢業旅行都說不想去,畢業紀念冊也說不要買,都是想幫家人省錢」,也因為從小都小心翼翼、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導致現在的她很在意別人看法跟眼光。
成長過程一路都是乖寶寶的她,唯一一次不順從父母,就是她執意要到台北發展賺錢、改善家裡經濟;後來奮鬥過程中,不管受到什麼排擠、委屈都沒跟家人訴苦過,只報喜不報憂,給父母看最好的一面。但有次她回家時在打電腦,爸爸突然到身邊對她說「如果妳累了,就回家,家是妳永遠的避風港,我會是妳永遠的大樹」,讓她瞬間淚崩大哭,「我以為我隱藏得很好!」其實爸爸就是一直覺得這女兒個性直、憨憨的,怕她遇到事情不知道變通、擔心她受傷。

米可白說,從小就看到爸媽很辛苦,知道他們養家不容易,一直希望自己有能力好好孝順,當自己開始賺錢、有能力了,她跟媽媽說「妳就把做餅當作興趣、兼職,旅遊出國玩才是正職」,她固定匯錢給媽媽當旅遊經費,「前幾天問她在哪,結果她在歐洲,我居然不知道。然後過幾天她又要去日本」。
米可白回憶媽媽之前甲狀腺長結節,她陪媽媽去開刀,足足在醫院陪了近一周,媽媽可能因開刀傷了聲帶,長達半年聲音沙啞無法講話,「那時瞬間覺得媽媽老好多,驚覺自己怎麼都沒花時間陪她,所以她康復後我開始陪她出國玩、她想去哪我就陪她去。常提醒她趁現在有體力,想玩就去玩,不用擔心沒有錢,我每次匯錢給她,她都說不要再匯了,她很怕我花錢,每次母親節包紅包,她都收起來、不會花掉,她覺得那是我辛苦賺的錢。」
她慶幸辛苦大半輩子的媽媽現在苦盡甘來,開始很會享受生活了,她自己也像媽媽,原本就樂觀正面,從非常堅毅的媽媽身上學習到:「不要怕困難,努力往前走,做任何事,不要放棄,一定會找到自己的一片天,找到自己的路!」(圖、文/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