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4歲男性施姓患者,當時拄著拐杖跛行來到骨科門診,他的左腿O型彎曲、右腿直立,明顯長短腿現象,主訴腰部、髖部疼痛且無法走太遠,放開拐杖也不能原地站立,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洪舜奕醫師透過X光檢查診斷,確認是原發性髖關節退化,安排手術治療採取「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成功幫助施先生修正長短腳問題,且能正常行走了。

施先生多年前左腿曾骨折治療過,近年專注於照顧九十多歲的母親,因為母親重病臥床,每天需要頻繁翻身、抱起、扶重,雖然期間施先生偶有腰與髖疼痛並延伸到鼠蹊部,休息過後就改善而沒有太留意,直到某天爬樓梯覺得腿軟無力、有喀喀聲響才正視就醫,但也考量手術需要休息二、三個月,決定繼續緩著、服用止痛藥但效果不彰。
直到母親日前過世,施先生來院看診洪舜奕醫師,已經形成髖關節極大磨損與壓迫,X光顯示髖關節軟骨幾乎消失、關節處骨頭黏在一起、股骨頭磨損到扁平狀、只剩下一半就像盤子一樣,倚靠拐杖行走吃力且原地站立都沒辦法,然而膝蓋沒有症狀與磨損,因此確定是髖關節病灶。
洪舜奕醫師強調腰部與髖部疼痛並延伸至鼠蹊部方向,無法遠走與久站、但膝蓋卻沒有不適,是典型的髖關節退化表現,而這位患者已經到了腿部變形左O右直的長短腿情況,加上照顧母親須負重加乘損傷,以及左腿舊傷造成代償保護機制,身體多年慣性把重心加諸於右側,多項因素讓病灶加倍磨損,從檢查當下影像可以推斷退化疼痛症狀已經困擾施先生相當多年,隱忍之下才會如此嚴重。

而治療方式採取「前外側式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幫患者置換髖臼杯(卡在骨盆)、人工股骨柄、耐磨墊片和人工股骨頭之四件套組,將退化破掉的關節取代,洪舜奕醫師解說手術重點在於移除疼痛源(術中先清除骨刺、切掉破損的頭),並改變承重界面(換上正常圓滑的頭與耐磨墊片),順利完成手術後,患者能在隔天下床走路,通常一個月脫離助行器、三個月完全恢復正常生活。
施先生在接受手術治療後,當天下午就在病房中走一圈,變形的腿已被修正拉回正常的長度,隔天在洪醫師巡房後就開始到病房外行走,術後兩週可以拄拐杖外出,施先生分享說除了肌肉仍有緊繃外,疼痛與喀喀聲都不見了,持續聽從醫師建議-走路就是最好的復健,也能用拐杖上下樓梯,恢復得相當滿意,後續以回復流失的肌肉為目標,期待能出遊到處走走。
洪舜奕醫師表示有別於傳統後側開刀,「前外側式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好處是不需夾腳、不易脫臼、可以深蹲不怕關節掉出來,雖然前外側肌肉會被剝開較多層,但洪醫師會謹慎依序層層縫合,影響肌肉力量的疑慮是不用太擔心,而疼痛被移除後,病患能行走得很舒服、踩得很穩定,惟不建議坐太低的椅子,因為一開始可能引起痠痛,術後持續回診追蹤,醫師協助把關恢復狀況,生活品質獲得極大改善,循序漸進地從小範圍活動,變成可正常行走、甚至未來能進行家庭旅行。
💝美好的每一天,都從【健康我+1】開始 💝https://reurl.cc/yMvrz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