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過年比現在人忙!凌晨3點還必吃「這料理」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陳弘美/綜合報導

農曆春節除夕夜是家戶慶團圓、迎新春之日,因此餐桌菜色相當豐富,在清代年夜飯也是相當豐盛,也是在這天,皇帝才會難得和嬪妃一起用膳,且吃完年夜飯後,大年初一的凌晨3點鐘,皇帝還需要吃上「素餃子」。

圖說:紫禁城。(示意圖/pexels)

依照習俗,皇宮從農曆12月8日臘八節就開始為春節做準備,除了大掃除外還要換新衣、舉行祭祀,農曆12月26日則會進行「封筆」、「封璽」儀式,將各種官印封起來,讓皇帝正式停止辦公,接下來則會開始一連串的宴席。

在除夕這一天的早上,皇帝與皇后、妃嬪們在重華宮共進早飯。早飯一般是黃米飯、餑餑、年糕等,花樣繁多,種類達到幾十種。然而,這還不算是正式的除夕大宴。除夕的午飯於下午4時舉行,在中午12點就開始擺桌布置涼菜、點心了。

而除夕的當天晚上則是家宴,通常擺在保和殿或乾清宮,皇帝會和家眷一起吃團圓飯,包括皇太后、皇后、後宮嬪妃和所有皇子皇孫。其中較特別的是,皇帝的年夜飯需要上齊108樣菜式,有來年吉祥如意的寓意。這個時候,太監先給皇帝進湯膳,接著再給皇后以及嬪妃們送湯,秩序亂不得,分量也完全不一樣。晚宴過後,皇帝會把各種食物甚至盤子送給各大臣。

此外,由於清朝皇帝信佛教,吃完年夜飯後,大年初一的凌晨3點鐘,皇帝還需要吃上「素餃子」,除了代表歲更交子和紀念祖先的精神,也有祈求新的一年平安、素淨的意思。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