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胸悶、心悸…竟心血管抽筋! 40歲後好發 醫:4族群小心!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藍麗琪/綜合報導

27歲的游小姐患有甲狀腺亢進,常在睡覺時感覺胸悶、心悸、甚至被痛醒,經檢查後發現心肌缺氧,再以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確診為「心血管痙攣」,服藥後夜間不適症狀終於緩解。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表示,心血管痙攣常在休息或睡眠時發作,除影響睡眠之外,還可能造成心肌梗塞與猝死,呼籲民眾提高警覺,有症狀時務必盡速就醫。

休息或睡眠時有胸悶、胸痛或心悸等症狀盡速就醫。(圖/pexels)

心血管痙攣辨別關鍵:休息或睡眠中胸悶

近日全台溫度驟降,天冷更容易誘發心肌缺氧。洪明佑表示,心肌缺氧常見的機轉有兩種,一種是運動時因血液供給不及的供給缺氧,另一種則是在非運動時,由心血管痙攣等原因引起的需求缺氧,據國際醫療科學期刊(IJMS)研究顯示,台灣急性冠心症患者中,有高達57%的患者患有心血管痙攣,顯示心血管痙攣與心肌缺氧具高度相關性。

心血管痙攣(俗稱心血管抽筋),是指心血管平滑肌不正常收縮,使血管的全部或部分狹窄,導致患者突發性心肌缺氧,若不事前預防或及時投藥,更將引發心絞痛(INOC)或心肌梗塞(MINOCA),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昏厥、心衰竭及猝死。

洪明佑表示,要分辨是否為心血管痙攣可從兩方面觀察,首先心血管痙攣好發於休息及夜間睡眠時,再者心血管痙攣發作時,患者的血壓通常偏低且心跳偏慢,與心血管阻塞導致血壓升高與心跳加快明顯不同,民眾一旦有以上症狀,都應盡速就醫。

台北醫學大學教授暨雙和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洪明佑。(圖/雙和醫院提供)

心血管痙攣好發於40至70歲 吸菸、喝酒族更需注意

心血管痙攣好發族群介於40至70歲,其中吸菸、喝酒、服用興奮劑藥物或甲狀腺亢進等都會增加心血管痙攣風險。目前證據顯示心血管痙攣是心血管阻塞和糖尿病的前兆,早期發現可避免心血管阻塞。

臨床常以口服鈣離子拮抗劑或口含硝化甘油做及時治療,透過抑制心血管平滑肌的收縮,達到緩解心血管痙攣的作用。洪明佑也提醒,心血管痙攣的成因非常多,避免吸菸、熬夜、焦慮、憂鬱、多注意保暖,並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仍是遠離心血管痙攣的最佳方法。

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心血管痙攣的唯一診斷方式。(圖/雙和醫院提供)

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全球目前無死亡或嚴重副作用案例

洪明佑表示,不論是心電圖、超音波還是電腦斷層都只能當輔助,心導管心血管痙攣誘發檢查是心血管痙攣的唯一診斷方式,檢查時直接投藥於冠狀動脈,大幅縮短藥劑抵達心臟的路徑,劑量為靜脈投藥檢查的10分之1,且全球無任何中風、心肌梗塞或死亡等嚴重副作用案例,唯一的副作用是心律不整,但都可自行或用藥治療恢復,鼓勵民眾應積極就醫,避免延誤治療、危害健康。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