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星藤原宏美八年前被診斷出零期乳癌,雖然進行左乳房全摘手術,術後一年復發,所幸經過再次手術與放射線治療後,如今已度過七年。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提醒,單側乳癌患者另一側罹癌風險是一般人的六至八倍。

據日本媒體報導,現年41歲的藤原宏美當年因丈夫的手肘碰到左胸感到劇痛,不放心前往醫院檢查,結果確診「乳癌0期非浸潤癌」。醫師當時建議她可選擇「左乳房全摘」、「左乳房全摘加重建」或「局部切除加放射線治療」三種方式。藤原宏美原本選擇局部切除加放射線治療,但因腫瘤已達4×4公分被勸退,最終決定進行左乳房全摘手術。
然而,藤原宏美在術後一年卻出現局部復發,經過再次手術與放射線治療後,目前已順利度過七年。她從這次經歷中體悟到:「身體發出的微小訊號絕不能忽視」。
乳房外科權威、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指出,過去乳癌手術以全切除為主,但近二十年追蹤發現,透過全身治療加局部放療,可將二至三成局部復發風險降至十年內約5%,且不增加全身轉移風險。三陰性乳癌或HER2陽性乳癌的局部復發風險稍高,十年約在5%至10%之間。因此,目前對一般婦女建議,只要腫瘤小於3公分,零至二期乳癌都可考慮保留手術。

陳芳銘表示,選擇局部切除手術加放射治療的病人,即使發生局部復發,在定期追蹤檢查下也能及早發現,通常都還是零期或一期,對存活率影響不大。臨床上大部分婦女仍會選擇做保留手術。
他進一步說明,討論是否適合部分切除時,零期並非絕對考量,主要是評估癌症病灶範圍占整個乳腺的體積。若切除範圍小於20%,且術後外觀符合病人期待,就可以選擇保乳手術。隨著藥物治療進步,即使腫瘤大於2公分的HER2陽性或三陰性乳癌,經免疫治療、化療或雙標靶治療,腫瘤也可能完全消失或縮小,提高保留手術機率。
不過,陳芳銘也指出,有多部位乳癌或基因遺傳性乳癌的高風險族群,醫師仍會建議全切除,好處是不用擔心局部復發風險,也不需放射治療。

陳芳銘提醒,接受部分切除的病人術後追蹤十分重要,建議術後每半年做乳房超音波、每年做乳房攝影,終身都要定期追蹤。臨床發現,單側乳癌者,另一側罹癌機率是一般人的六到八倍,因此定期追蹤才能及早發現。
陳芳銘也指出,目前台灣僅四成婦女接受定期篩檢,可能是因為害怕疼痛或擔心篩出乳癌,導致第四期乳癌比例居高不下。尤其是年長女性,家人應多留意長輩健康,鼓勵定期篩檢,才能及早發現問題,把握治癒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