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眼中看診「偷錄音」恐懼的程度僅次於醫療暴力!建議事先尊重詢問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就醫時為了詳細記錄醫囑,或避免醫療糾紛,常有患者或家屬偷偷錄下醫師講的話。醫師建議,若想錄音建議在有善意目的與彼此信任的前提下進行,才不會得不償失。

奇美醫院加護醫學部主治醫師陳志金於臉書專頁中發文指出,現代手機普及,有些患者在看診或醫師解釋病情時,就偷偷地錄起音來。之所以會說偷偷,是因為大部的人,都不會事先徵詢同意,陳志金列出3個民眾會錄音的原因。

  1. 為了「紀錄」:就醫錄音,有時候可能是為了跟朋友分享與炫耀,有時候則是單純想透過這個方式,把生活紀錄下來,謹以此紀錄去了哪間醫院、見了哪位醫師。
  2. 為了「心安」:健康出狀況、身體不舒服,難免比較緊張,總希望把醫師的忠告一字不漏記下來,卻又懷疑自己的記憶力,深怕聽漏醫囑或病情,乾脆直接錄下來。
  3. 為了「轉達」:或許來陪病陪看診的某位家屬,只是剛好時間上許可,就被派來當眾多家屬的代表,聆聽醫師解釋病情。回家之後,還要轉達給其他家屬的任務。由於深怕被其他人嫌不認真聽,就會直接錄音回去給大家自己聽,還比較省事。

示意圖/資料庫

陳志金列出錄音對醫病關係的5大負面影響,並表示,就醫錄音這件事情,對醫師而言卻是一場夢魘,恐懼的程度大概僅次於醫療暴力而已。如果你並沒有惡意、也不是想蒐證,那麼,或許應該知道,這樣的行為對醫病關係恐失去整個團隊的信任。

  • 被視為不友善行為:看到病人錄音,對很多醫師來說,就像看到病人舉起拳頭一樣可怕。雖然這個錄者無意、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動作,但可能會勾起醫師的可怕經歷,像是可能曾經被錄音提告,或聽過同事因為這樣而被告,所以馬上就會進入「備戰狀態」。
  • 被威脅而分心:一旦知道對方在錄音,就有可能影響心情,以致無法記住症狀的描述,因為他一直在思考這項行為背後的目的性,最不樂見的就是不小心做出錯誤的診斷。
  • 失去信任築起防衛之牆:醫師可能就會築起一道防衛之牆,患者就不可能得到任何「肯定」或「正面」的答案,取而代之的可能是許多的「可能」與「無法確定」的建議,畢竟醫療本來就充滿不確定性。患者會聽到更多「不常見」與「讓人不安」的情況,且比還沒錄音之前講得多很多,以免漏掉被告。
  • 醫療團隊合作蓋起整座圍城:只要錄過一次,整個醫療團隊都會知道,包括來會診的醫師。大家都會謹慎交班下去,並且謹慎應對這位舉止特殊的患者,以免一不小心就被抓到小辮子。所以錄音失去的,不只是一位醫師的信任,而是整個團隊的信任。
  • 關閉熱血模式依法行醫:醫師對於「有緣」的患者,經常會樂意地提供額外的熱血服務,像是加掛號、假日下班還特地到醫院看診、找尋最新的治療方式、用個人交情去拜託其他科別優秀的醫師來協助、盡可能協助患者申請用健保的。但一個錄音的小舉動,就讓人感到心灰意冷,很可能讓醫師關閉「熱血模式」,打開另一個「依法行醫」模式。

陳志金提醒,就醫錄音沒有什麼不好,反而能讓病人或家屬拿回去,慢慢地、重複地、仔細地聆聽。但是必須是在「同意」、「知情」、「有善意目的」與「彼此信任」的前提下進行,而不是偷偷地錄。瞭解醫病之間看待錄音這事件的差別,謹慎評估、尊重詢問,可能才不會讓自己得不償失。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