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為台灣國病,每年因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死亡逾萬人,其中B型肝炎在所有肝炎中帶原人數最多,目前推估約有200萬人。早期B型肝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不少民眾為帶原者卻不自知,也未穩定追蹤與及時治療,導致進展為肝硬化、甚至進一步演變成肝癌。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張文震醫師表示,「肝癌是國人最常罹患的癌症之一,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當年度有10,433人 確診肝癌,佔據十大癌症發生人數第四名,於最新十大癌症死因順位更排名第二,平均每小時便有1.2人因肝癌死亡。而慢性B型肝炎是國人罹患肝癌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故要預防B肝進展成肝癌,推動全國性B型肝炎篩檢是重要的第一步。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總執行長暨臺大醫學院名譽教授楊培銘醫師說,曾有一位B肝帶原者,60歲前長期規律追蹤、病情穩定,甚至未出現肝纖維化。後續檢測中因發現表面抗原檢測轉為陰性,就誤以為不用再追蹤。直到65歲時因彎腰時感覺身體卡卡的,就醫檢查才發現肝內已產生肝癌,腫瘤更已大至15公分。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醫師表示,篩檢與追蹤率要能有效提升,除提升民眾對B肝的重視外,還必須強化基層醫療,改善就醫可近性,同步建立有效的追蹤機制。
余明隆分享高醫的長年經驗,針對已確診為B肝帶原者的民眾,都會邀請其加入「B肝定期追蹤計畫」,「因病毒的狀態是『會變動』的,隨時存在著反覆發作的可能性,故一旦民眾同意加入,只要錯過定期追蹤的日期,醫護端便會聯絡逾期未回診者,透過『主動出擊』提高追蹤率!」

此外,余明隆也曾在外展肝炎篩檢計畫中,在5千多位民眾參與BC肝篩檢時,就直接篩出6位肝癌,其中一位就是因為慢性B肝所導致,一位是慢性B肝合併C肝所導致,沒有任何症狀、也不知道自己帶原,但一發現時腫瘤竟已超過2公分。
健保署於上月公開承諾最快於明年一月放寬B肝用藥給付規範;國健署也已自今年8月1日起,推動擴大肝炎篩檢年齡政策,提供民國75年(含)以前出生至79歲民眾,終生一次免費B、C型肝炎篩檢,藉由早篩早治,達到病毒穩定抑制,甚至邁向功能性治癒之目標,降低肝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