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一名37歲外籍移工阿力(化名),近日發現右側頸部出現一處無痛性腫塊,且持續超過四週仍未消退,就醫經耳鼻喉科團隊詳細檢查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核」,屬「肺外結核」的一種,目前患者已接受手術切除治療。

國軍臺中總醫院耳鼻喉科賴文森醫師(現支援南投醫院)指出,這位患者並無咳嗽、發燒等典型肺結核症狀,胸部X光檢查也顯示正常。他說明,這類情況稱為「肺外結核」,事實上,結核病並非只會侵犯肺部,約有15%至25%的病例為「肺外結核」,其中又以「淋巴結核」最為常見,佔了約三至四成,且多好發於頸部淋巴結。
賴文森醫師提醒,頸部淋巴結核初期通常沒有呼吸道症狀,也不會引起疼痛,因此非常容易與一般的淋巴結發炎混淆,導致患者延誤就醫。
南投醫院呼籲民眾,若發現頸部、腋下或其他部位的淋巴結腫大,持續二至四週以上,尤其是使用抗生素治療後仍無改善,或是伴隨有夜間盜汗、體重下降、食慾減退等全身性症狀時,就應立即尋求專業診斷。特別是自身有結核病接觸史,或屬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更應提高警覺。

賴文森醫師也特別強調,確診肺外結核後,仍應進行胸部X光及痰液檢查,以排除是否同時合併具傳染性的肺結核。他呼籲民眾可以放心,單純的肺外結核本身並不具傳染力,僅在合併「開放性肺結核」時才有傳染風險,社會大眾不應對患者產生誤解或歧視,以維護其就醫意願與治療品質。
南投醫院再次提醒,頸部腫塊是身體釋出的重要警訊,若發現腫塊持續存在,應及早就醫釐清原因,把握治療黃金期,遠離疾病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