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新聞媒體還是第四權嗎?前NCC委員分析:中天被強制下架後業界產生寒蟬效應

分享:

記者黃彥昇/綜合報導

有錄音檔爆出府院高層向NCC施壓鏡電視申照過程。(圖/翻攝自鏡電視臉書)

府院高層疑似護航鏡電視申照,還有TVBS有可能被移出55台,似乎可以隱約嗅到政府高層意欲控制新聞媒體的動作。曾擔任NCC專任委員達四年的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翁曉玲投書中國時報的時論廣場,以〈電視新聞媒體還是第四權嗎?〉為題,分析近來新聞媒體環境惡劣變化的現象。

NCC前專任委員翁曉玲表示「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已造成電視新聞界寒蟬效應。(圖/中天新聞製圖)

翁曉玲表示,自己在大學教授媒體素養課程,課堂上必會談起新聞媒體作為「第四權」和「看門狗」的角色,闡述新聞媒體在自由民主社會中肩負著監督政府施政、防止政府濫用權力的重要任務,同時亦具有監視環境、偵察問題,提醒社會大眾注意的守望社會功能。翁曉玲提到,近年來,每逢談起新聞媒體的前述功能,再對照當前台灣新聞媒體的作為,自己常感慨新聞媒體環境惡劣變化,並提醒學生去仔細觀察與思考,台灣新聞媒體還是第四權嗎?

翁曉玲認為,自蔡英文政府執政以來,稍具媒體素養的民眾多能明顯感受到,「至今仍為台灣社會主流的電視新聞媒體,其批判政府的力道是每況愈下」,同時報導社會反政府施政的「異議」訊息量亦大幅減少。翁曉玲提出,這幾年已有太多事證顯示,位於新聞黃金區段的有線電視新聞台,集體不報導一些涉及重要社會議題且參與人數眾多的集會遊行訊息。

翁曉玲提出的例子有;呂秀蓮前副總統發起的「愛和平、保台灣」訴求反戰的遊行活動、「全國警察920請願」遊行活動、蘇澳漁民與釣魚台教育協會發起的「為生存護漁權」赴日台交流協會之抗議活動。以上這些活動卻沒有任何一家電視新聞台報導,若非瀏覽網路報媒的影音報導或是觀看被NCC關台而轉戰網路發展的中天新聞台之新聞,大概不會知道還有這些重要新聞。

翁曉玲認為,「新聞媒體的天職乃是傳遞資訊、反映真實和促進社會各群體思想觀點的交流」。作為形塑公共輿論和健全民主政治的重要機制,新聞媒體固然享有憲法高度保障的新聞自由權,但也身負「維護公民的表意自由與言論自由權利」的責任,同時也讓有話想說的人,能擁有經由大眾媒介對公共發聲機會,並且要善待不同觀點的發言者。

翁曉玲表示公共討論是維持一個自由社會的活力不可缺的,而「表意自由」則是展開公眾充分溝通討論的必然條件。如果人民意見表達和傳播途徑受到不合理地阻礙,那麼公共討論的力度、深度與廣度將會受限,不利於多元民主社會之運作與發展。

然而翁曉玲也強調「表意自由不是毫無界線的」。因為新聞媒體再面對海量且形形色色的意見訊息並非來者不拒、照單全播,因為新聞媒體必須就海量訊息進行篩選,選擇可以促進社會多元意見交流,而非說三道四、增加社會混亂的訊息,顧好訊息質量,扮演好稱職的守門人角色。這是媒體的公共責任與媒體問責

翁曉玲分析,從保衛自由民主的社會與政治體制角度來看,由新聞媒體擔任的守門人應是越多越好,而且守門人應分散在不同地點,監視目光朝向四面八方。然而讓翁曉玲感到弔詭的是,「自從龍頭中天新聞台被政府強制下架後,各家有線電視新聞台的新聞報導題材相近、內容同質性高」,其餘新聞媒體在政治新聞處理上,更是默契十足,在議題上「友朝批野」、「親美抗中」、「挺烏貶俄」的立場幾乎都展現一致性。翁曉玲認為:電視新聞一言堂的現象,彷彿回到戒嚴時期的老三台時代,看不出電視新聞的差異性。

這股新聞台同仇敵愾的表現,在民主國家,實屬罕見。翁曉玲推究其背後原因,提出三點分析:

一、市場導向:電視台迎合閱聽眾口味、看市場風向作新聞。
二、網媒/外電導向:電視台本身記者人力和新聞專業度不足,與其自製新聞,不如看抄外電和網路新聞,方便又快速。
三、NCC導向:今日NCC挾申設、換照、評鑑、移頻和裁處的權力要脅新聞業者,中天新聞台不予換照案已造成電視新聞業界寒蟬效應,如今電視新聞台豈敢違反上意、製播批判政府的新聞?

翁曉玲在文末表示,看到台灣電視新聞媒體自甘墮落,其信任度與影響力一落千丈,自己已不對這式微的第四權有過多的期待,反而對目前興起的網路媒體寄予厚望,也期盼「第五權」能早日實現監督政府的理想。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