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大意!這「5大癌症」早期無症狀發現已晚! 定期篩檢及早揪出病灶!

分享:
0:00
volume_up

圖文/NOW健康 連珮妤 報導

統計顯示,2022年全國共有5萬1927人死於癌症,北投健康管理醫院影像醫學部放射科主任沈彥君指出,如果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癌友平均存活率仍算高,但肺癌、肝癌、攝護腺癌、胰臟癌及卵巢癌在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確診時令人措手不及,民眾應提高警覺,定期接受癌症篩檢。

2022年國人10大癌症死亡率排行依序為「氣管、支氣管和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直腸和肛門癌」、「女性乳癌」、「前列腺(攝護腺)癌」、「口腔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排名順序與前1年無異,肺癌持續位居第1,肝癌則排名第2,2者連續43年排名前2名,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此外,3種癌症排名趨勢往前,分別為排名第5的前列腺癌(攝護腺癌)、排名第7的胰臟癌及排名第10的卵巢癌。沈彥君指出,這5大癌症共同特徵為早期幾乎沒有症狀,若無定期健康檢查,確診時多半已是晚期,錯失治療先機,以致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以肺癌為例,最常見的肺癌種類「肺腺癌」,生長速度較慢,如能早期發現,盡快處理,存活率相當高,例如,第1期的5年存活率超過90%,但到了第4期才被發現,則5年存活率僅剩10%。


癌症高危險群應定期接受檢查 儘早發現異狀

國健署年7月開辦肺癌早期偵測計畫,提供肺癌高風險族群(具重度吸菸史者及具肺癌家族史50至74歲男性或45至74歲女性)2年1次「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符合資格者應定期接受檢查。至於攝護腺癌,好發於60至80歲,生長速度比其他癌症來得慢,早期容易被視為良性攝護腺肥大,不少個案是因下背痛而至骨科就醫,確診時已是晚期。建議50歲以上男性每年接受1次「攝護腺特異抗原指數」PSA檢測,若數值異常上升,建議搭配「攝護腺磁振造影檢查」(MRI),或至泌尿科切片檢查。

有癌王之稱的「胰臟癌」則好發於60歲以上的族群,患者出現明顯症狀時,如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部不適,往往已至中晚期。沈彥君表示,胰臟位處身體中央,在胃後方的後腹腔位置,必須倚賴腹部超音波、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才能提早發現異樣。卵巢癌好發於更年期後女性,常見早期症狀為腹脹、脹氣、噁心、易飽足感、打嗝、頻尿、下腹部疼痛或小腹突然變大等,容易與腸胃或泌尿道疾病混淆。建議40歲以上女性定期接受婦科檢查與骨盆腔檢查,高危險族群可提早至30歲開始,每半年至1年安排定期檢查,檢查項目為骨盆腔超音波、腫瘤標記CA125檢驗、零輻射磁振造影(MRI)檢查。


核稿編輯:陳如頤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 醫級邦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