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知名軍事政治雜誌《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刊登專文,深入剖析台灣的國造潛艦(IDS)計畫。文章指出,這項台灣最雄心勃勃的國防自主計畫,正因內部的管理不善、資源有限與合約商內鬥,而面臨嚴重威脅,這對華府而言並非好消息。對此,國民黨立委陳菁徽3日批評說,賴政府激進引戰又備戰不足,勿用「嘴砲」治國。

陳菁徽辦公室指出,該篇由華府台美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廷禎撰寫的〈台灣潛艦困境的教訓〉(Lessons of Taiwan’s Submarine Woes)文章指出,潛艦國造計畫長期深受內部問題困擾。連國防部長顧立雄都坦承,完成首艘潛艦的目標「過於樂觀」、「頗具挑戰」。
文章評論,IDS的亂象常來自造船團隊內部。合約商與海軍高層顧問(如郭璽)之間,為了後續生產合約的財務利益而爆發內鬥,嚴重到需要台船公司公開聲明。事件導致關鍵顧問指控系統整合失敗後憤而離去,甚至總統府層級的計畫召集人黃曙光,也在海試的關鍵階段突然辭職,引發了公眾對於潛艦計畫最終成效的疑慮。
在成本方面,文章指出,台灣社會也廣泛討論,海鯤號原型艦造價對比日本「大鯨級」(Taigei-class)潛艦與韓國「島山安昌浩級」(Dosan Ahn Chang-ho class)巨大的價差讓外界質疑,在中國侵略威脅迫在眉睫下,台灣此種建軍模式是否可行且有效。
文章強調,台灣孤立的國際困不能成為管理不彰或醜聞的藉口;相反地,這只證明了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假設台灣堅持推動這些因戰略需要的高風險計畫,那麼就要根本性地提升專案管理、國際談判,以及獲取新武器和技術授權的能力,每一筆資源都不能浪費。而現在「拼湊」的建案方式,不可避免的使海鯤號的整體戰力受到一些損害。
作者在文末呼籲,台灣應轉向更務實的「聰明國防自主」(Smart Self-Reliance),同時建議美國應更有彈性地放寬技術出口許可,例如潛艦所需的先進作戰系統、潛望鏡、魚雷等「紅區」裝備,這樣也可以幫助台灣在國防上更自立自強。文章強調,允許台灣用「拼湊」的方式造艦,可能不是最佳選擇。

針對該篇評論,陳菁徽表示,國際上有越來越多賴清德政府在國防準備上的重大警訊,前幾天德國之聲專訪爭議才在吵到底世界是不是公認現在比馬總統時刻兩岸危險,這兩年來國際主流媒體,從外交事務、外交政策、華爾街日報與金融時報,紛紛撰文示警,直指賴清德總統激進的立場與強勢作風,使其對兩岸情勢的控管能力「幾乎是零」,正不斷提升戰爭風險。
陳菁徽說,自己陪日陪同立法院長韓國瑜、副院長江啟臣接待外國政要訪團、智庫學者時,哪一個不對當前局勢感到憂心?甚至有法國媒體在立法院採訪時,都好奇詢問,為什麼台灣不專心搞好備戰,反而會花心思在內部的政治內鬥上?再加上廢核政策自斷防衛韌性,民進黨政府治下的台灣越來越不安全,早就不言自明。
陳菁徽指出,在和平搖搖欲墜的危險背景下,賴政府的建軍備戰卻頻頻出包。軍購案管理能力備受質疑,戰機、建案10年的刺針飛彈、Mk-48魚雷採購延遲不到,如今連最重要的國造潛艦都面臨重大延宕與內部混亂,甚至遭國際指名。
陳菁徽呼籲,美國的主流意見其實都認為,一個更專注於自身安全環境、軍事和國防能力的台灣,才可以減少美國的擔憂,並在必要時降低介入的成本,美國也才會更有意願席協助台灣。
陳菁徽強調,賴清德政府必須正視國際社會與國內對兩岸管控以及軍事準備的疑慮,全台灣人民都反對北京的文攻武嚇,但也正因如此,台灣才更需要一個能確保安全、而非引發危機的政府。台灣人就是要有一個可以讓台灣更安全的政府,結果當民眾要問責的時候,政府只會推給都是中共的錯,那要政府何用?甚至連為保家衛國的軍人加薪都不願意,這種只會「嘴砲」治國,只會將台灣推向危險的邊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