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7歲肥胖男性因失業心情不佳,長期借酒澆愁,後來出現腹部悶脹不適及皮膚發黃等症狀。經澄清醫院肝臟切片檢查,發現肝臟組織呈現多個大顆泡泡狀結構,已出現肝臟衰竭情形。

澄清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吳明駿表示,該名患者住院檢查時發現肝指數異常升高,診斷為酒精性肝炎。雖然住院後給予營養與白蛋白補充治療,但病患黃疸指數持續上升,且出現大量腹水,即使進行引流效果也不佳。
經過兩週住院治療未見好轉,醫療團隊為病患進行肝臟切片檢查。病理報告顯示,肝臟組織被大量脂肪細胞浸潤,呈現多個大顆泡泡狀結構,確診為嚴重脂肪肝。所幸經過積極治療後,病患的精神和食慾逐漸恢復,肝指數也開始下降,最終在一個月後順利出院。
吳明駿醫師強調,脂肪肝不但可以引發肝指數上升,在感染、壓力、酗酒、或藥物中毒的情況下,甚至可以造成肝衰竭,危及一個人的生命。

除了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飲酒是導致脂肪肝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短時間內大量喝酒,容易使肝細胞受到重傷害;如果一開始就受到太大的傷害,會拉長肝臟復原的時間,有研究指出,可以用低劑量類固醇,治療尚未變成肝衰竭的酒精性肝炎,但大多數人對支持性治療是有反應的。
吳明駿醫師表示,一般來說,脂肪肝不需要用病理切片診斷,但對於持續且嚴重的肝炎患者,肝臟切片檢查可以確定病因;他建議,遇到人生困境時,應尋求適當的社會資源協助,切勿以酒精或藥物逃避問題,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健康危害。
《中天關心您|喝酒不開車!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多有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