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同理心恐傷害人際關係!專家:感性理性需取得平衡

分享:

最新研究顯示,同理心並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在情感與理性之間取得平衡。「同理心失衡」是影響人際關係的關鍵因素,同理心需要達到適當平衡才能維持健康的人際互動。

最新研究顯示,同理心並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在情感與理性之間取得平衡。(示意圖/Pexels)
最新研究顯示,同理心並非越多越好,而是需要在情感與理性之間取得平衡。(示意圖/Pexels)

基因醫師張家銘在臨床實踐中觀察到,許多患者面臨兩種極端情況:一種是過度受他人情緒影響而無法自處,另一種則是明知對方情緒低落卻無法產生共鳴。這些現象反映出同理心的兩個面向—情緒同理心與認知同理心之間的失衡。

「情緒同理心是當我們看到別人難過,自己也會感受到那種痛;認知同理心則是我們能理解對方為什麼會這樣,頭腦可以分析出原因。」張家銘醫師解釋,理想狀況是這兩者平衡合作,但研究發現許多人存在失衡狀態。

這種失衡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張家銘醫師舉例,在家庭中,有些父母因孩子哭泣而過度緊張;在職場上,有人會因同事的一個表情就陷入自我懷疑。這些都可能是「情緒太強」或「理性太強」的表現。

對於「感受太快、容易焦慮」的人,建議在情緒反應前停頓五秒,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示意圖/Pixabay)
對於「感受太快、容易焦慮」的人,建議在情緒反應前停頓五秒,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示意圖/Pixabay)

研究還發現一個生理層面的關聯:同理心失衡的人體內催產素(Oxytocin)濃度往往較低。張家銘醫師指出,催產素不僅是「愛的荷爾蒙」,更是調節社交情緒的關鍵物質,能幫助大腦在理性與情緒之間取得平衡。

針對不同類型的同理心失衡,張家銘醫師提出具體建議。對於「感受太快、容易焦慮」的人,他建議在情緒反應前停頓五秒,區分自己與他人的感受,並避免過度接觸負面資訊。對於「理性太快、不容易共感」的人,則建議先表達理解而非立即給予建議,並透過藝術活動刺激情緒感官。

「同理心不是能力,而是節奏。」張家銘醫師強調,每個人大腦都有自己的節奏,有些感受多、有些思考多,這是個體差異而非缺陷。他鼓勵人們了解自己是「感覺多」還是「理解多」,學習調節感性與理性,以更輕鬆的方式維持人際關係。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