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馬太鞍溪堰塞湖於23日下午發生壩頂溢流事件,造成下游馬太鞍溪橋沖毀,重創萬榮、鳳林及光復鄉等地區,根據消防署最新統計,已造成14死、34傷,高達129人失聯。而目前透過農業部提供的堰塞湖空拍照片,可以看到湖水已縮減75%,但目前仍維持紅色警戒,上午也一度傳出有第三波溢流,消防署也立刻澄清是誤傳。

透過農業部最新的馬太鞍溪堰塞湖空拍顯示,原有蓄水量9100萬噸,相當於3萬6400座游泳池的水量,在經過溢流後,估計流出約6000萬噸水量,大約是2萬6800座泳池水量,目前堰塞湖剩餘水量約在2300萬噸,相當有9200座泳池蓄水量。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署24日上午以無人機空拍勘查結果,堰塞湖壩體溢流口已下切80公尺,目前高程為1060公尺,蓄水面積約50公頃。雖然湖水已縮減75%,但由於壩體及周圍地質仍不穩定,加上持續降雨影響,可能出現再次阻塞、溢流的情況。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工作會報指出,23日堰塞湖溢流事件從下午14時30分開始,水位在一小時內急遽下降33公尺。第一波洪峰於15時30分抵達下游並沖毀馬太鞍溪橋,隨後第二波洪峰於16時30分再次到達。
林業署花蓮分署表示,經觀測站人員目視及空拍影像判釋,雖然集水區上游仍有降雨沖刷壩體,但目前並無新的壩體潰裂情形,暫時未有第三波洪峰的疑慮。
農業部指出,農村水保署將持續監控氣象情資,適時發布土石流及大規模崩塌警戒。針對已發布紅色警戒或可能達紅色警戒地區,將直接聯繫縣市政府及鄉鎮市區長,促請加強整備與疏散撤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