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酵菌酸從何來?粿條採檢陰性!毒物醫洪東榮懷疑「黑木耳恐是禍首」

分享: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寶林食物中毒事件已確實是米酵菌酸引起,衛福部昨(29)日在記者會上表示,在食品檢體方面,包含粿條、香蘭葉等檢體19件都是陰性,毒物科醫師懷疑,可能是木耳,在浸泡過程中出問題。

衛福部在記者會上表示,在食品檢體方面,包含粿條、香蘭葉等檢體19件皆是陰性。(圖/中天電視)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讓人心惶惶,衛福部日前召開記者會說明,彰化基督教醫院提供未開封的米酵菌酸標準品檢驗用後,寶林案已有重大發現,兩名過世的死者解剖後,驗出先前台灣從未驗出過的「米酵菌酸」。

衛福部說明,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的強烈呼吸毒素,患者常會有嘔吐、腹瀉、盜汗等症狀,因為會立即影響細胞的發電機「粒腺體」,導致細胞缺氧,嚴重者會導致肝、腎、大腦衰竭,危及生命,而且即使煮熟也未必能減輕毒性。

洪東榮建議,若要確定是否米酵菌酸致命,首先要先在食材上檢測出來,若病人身上也發現,卻實有可能,但毒理學上相關資料並不多,仍需要進一步研究,至少在他從事醫學研究的30幾年間,還沒有遇到類似的致命案例。(圖/翻攝自中天電視)
洪東榮懷疑,因前陣子天氣較熱,恐怕是素食料理中常用的木耳,在浸泡過程中有問題。(圖/中天電視)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毒物科主任洪東榮受訪時表示,米酵菌酸一般多出現在發酵食物上,例如乳製品、玉米粉、椰子肉等,只要處理過程不乾淨,就可能產生。他說,發酵過程常見在穀物處理上,包括啤酒、味增都需要發酵,要發酵的食材須純淨、洗淨、還要乾燥後再去發酵。

此外,東南亞國家食安警告中也曾提醒民眾,使用乾的白木耳、黑木耳發酵前(變軟),浸泡過程中一定要先洗乾淨,浸泡最好要在冰箱中進行,確保溫度不會太高。

洪東榮懷疑,因前陣子天氣較熱,恐怕是素食料理中常用的木耳,在浸泡過程中有問題,才讓米酵菌酸出現,畢竟寶林在台北有六家分店,為何只有信義區百貨公司分店的顧客,在使用米粿條後出現問題,真正原因會不會是木耳處理過程,建議檢調釐清。

木耳放久例如泡水隔夜,還放在室外,或處理程序過多,就可能出現米酵菌酸。(圖/pixabay)

洪東榮強調,餐廳衛生、廚師衛生、環境衛生可說是食安最重要的一環,米酵菌酸常出現在泥土、空氣、以及穀類上,原本就是存在於環境中,但仍需有條件配合,才會增生致命毒素。例如黑木耳處理,如果清洗、浸泡程序處理不慎,黑木耳上有菌,天氣又濕熱,直接使用,就可能有風險。

另外,洪東榮查閱文獻或星國案例說明,他認為「木耳」恐比「米粿條」更是此案的原因,提醒民眾,並非每批木耳上面都有米酵菌酸,而是木耳放得過久,例如泡水隔夜,還放在室外,或處理程序過多,就可能出現風險,建議乾木耳先洗乾淨,泡水後一小時內立即料理,注意泡水水溫,就不會有問題。

留言衝人氣 17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