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V好發於2歲以下幼童!醫警告:這症狀與新冠最不同

分享:

健康中心/整理報導

進入秋冬後,呼吸道感染疾病大增,近來門診擠爆咳嗽、呼吸困難、吞嚥困難的病童,且年紀越小的孩子,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危險性越高。到底跟流感、新冠肺炎哪裡不同?有哪些症狀?有疫苗可打嗎?《優活健康網》整理以下「RSV病毒7大QA」,由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親自解答。

年紀越小的孩子,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RSV)的危險性越高。(圖/NOW健康)

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與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皆屬於副黏液病毒科(Paramyxoviridae),是1種具有套膜的常見單股核糖核酸病毒。RSV病毒可能會造成幼童嚴重呼吸道症狀,並好發於2歲以下幼童,易誘發急性支氣管炎和肺炎。

RSV的傳染途徑?

RSV病毒主要可藉由飛沫傳染,經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散佈,以及接觸感染(如握手、觸碰受感染的玩具等)觸摸到他人的眼結膜、鼻黏膜或口腔等部位而感染;屬於易傳播、高感染性、且會重複感染的呼吸道病毒。

病毒潛伏期約2至8天,會破壞人體呼吸道細胞造成發炎反應,導致細支氣管水腫並發生痰液阻塞,約2週才會慢慢痊癒。RSV病毒在台灣好發季節為11至12月,但黃立民指出,過去2年(2020、2021)由於新冠疫情影響,流感、腸病毒案例幾乎很少見,「今年秋冬恐受免疫負債影響,9月初門診就開始擠爆許多RSV患者,預計11月將進入高峰期。」

RSV和新冠、流感哪裡最大不同?

都是呼吸道疾病,RSV病毒的特點,是下呼吸道症狀表現非常明顯。黃立民強調,RSV病毒與流感、新冠肺炎最大的症狀不同在於:多痰易喘。他解釋:「相較來說,這是流感和新冠較少發生的症狀。」尤其2歲以下幼童的支氣管太細,會在呼吸時出現「咻咻咻」的哮喘聲,伴隨不斷咳嗽、發燒溫度不高(38度),多痰堵塞氣管而造成呼吸困難,大部分就可能是感染RSV病毒,爸媽須特別當心並立即送醫。

RSV好發於2歲以下幼童
RSV好發於2歲以下幼童。(示意圖/資料庫)

RSV有哪些症狀?

感染RSV症狀類似感冒、流感,當病情惡化,RSV患者可能伴隨發生呼吸困難、發紺、肋骨下凹陷、胸骨上凹陷,鼻翼搧動等症狀,恐引發急性細支氣管炎,也可能會增加幼童罹患氣喘的風險。一般來說,感染RSV症狀包括:

  • 咳嗽
  • 鼻塞或流鼻水
  • 喉嚨痛
  • 發燒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 痰液增多
  • 因氣管狹窄發出咻咻咻的「喘鳴聲」

RSV的高風險族群是誰?

「目前僅有單株抗體可以打。」黃立民指出,除了高風險族群恐誘發共病重症者,施打抗體有健保給付,大部分人須自費施打,每月打1劑肌肉注射15毫克/公斤,總共要打6劑。而感染RSV病毒5大高風險族群包括:

  • 早產兒
  • 先天性心臟病
  • 慢性肺病
  • 神經肌肉疾病
  • 免疫不全

此外,目前台灣開放高風險族群的幼兒「3大對象」有提供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懷孕週數未滿33週的早產兒、未滿36週合併慢性肺病的早產兒,或有條件的先天性心臟病病童,皆可公費施打RSV單株抗體。

RSV如何快篩、治療?

感染RSV的診斷方式為,最快速見效的方式是用棉棒抽取鼻咽部的黏液,透過快速呼吸道融合病毒抗原快篩試劑來鑑定,約幾個小時就可知道結果。 在治療上,目前並無RSV特效藥,醫院多採支持性療法以緩解症狀為主,例如給退燒或止咳藥物、補充點滴、呼吸衰竭時使用支氣管擴張劑等,重症患者則需監控血氧濃度,並視情況給予呼吸器治療。

如何預防感染RSV?

黃立民強調,與一般呼吸道感染疾病一樣,預防感染RSV病毒須落實戴口罩、勤洗手、清潔消毒、遠離感染者,疾病流行時也盡量減少出入公共場所。另外,若是能在嬰幼兒時期哺餵母乳,也能透過母體得到抗體,降低RSV患病機會。(NOW健康)

【延伸閱讀】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