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肉粽不肉重!營養師曝「3種人」應避免吃太多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端午節吃粽是習俗,不過市面上許多種類的粽子該如何吃才不會吃下太多熱量?對此,陳怡婷營養師表示,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市售粽子大多以白糯米製成,內餡常使用高飽和脂肪酸的五花肉,不過不管你是愛吃南部粽還是北部粽,都還是要記得控制攝取量喔!

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示意圖/photoAC)

陳怡婷營養師在個人部落格發文表示,吃粽子是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市售粽子大多以白糯米製成,內餡常使用高飽和脂肪酸的五花肉,而北部粽會先將內料炒熟,包起來再去蒸熟,有點像是油飯的概念;南部粽則是包生米及配料再拿去煮到熟,所以北部粽相較南部粽油脂及熱量高,但是不管是北部粽還是南部粽都要記得控制攝取量喔!

若怕吃肉粽害體重增加,可參考以下「3妙招」吃肉粽不肉重

  1. 適量不過量:粽子當正餐不當點心,每次1顆就好。沾醬也需要注意,減少醬油膏、甜辣醬等沾醬,避免攝取過多鹽分、糖分及熱量!
  2. 搭配彩虹蔬果:搭配各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可以獲取膳食纖維及植化素,建議1顆鹹粽搭配1-2個拳頭的蔬菜量及1個拳頭的水果量。
  3. 增加優質蛋白質:1顆鹹粽豆魚蛋肉類(蛋白質量)約半手掌心,可以再搭配半手掌心的低脂蛋白質(豆製品、魚、海鮮、雞肉等),增加蛋白質的攝取量,選低脂的也可以減少油脂及熱量的攝取!

另外,陳怡婷營養師提醒,有以下「3疾病」的患者吃粽子時,應多注意以下的注意事項:

  • 糖尿病患者:
    白糯米為支鏈澱粉較易使糖尿病患者血糖上升,因此,糖友們可以選擇全穀雜糧粽取代一般糯米粽,吃粽子時要記得搭配1-2個拳頭的蔬菜,膳食纖維能減緩血糖波動,並適量食用粽子的量,每次1顆就好!
  • 腎臟病患者:
    有腎臟疾病的患者可以選擇客家粄粽、粿粽或是一般白糯米粽,避開含磷高的全穀雜糧粽(如五穀、綠豆、紅豆、藜麥、米豆等)及鹼粽。沾醬須減少或是不加醬,避免攝取過多鹽分,一樣要適量吃(每次1顆)並搭配蔬菜。
  • 消化不佳患者:
    盡量細嚼慢嚥,適量吃,每次1顆,飯後搭配助消化的水果,如鳳梨、奇異果、木瓜等。

最後,陳怡婷營養師也指出,只要把握以下「4原則」,大家也可已在家自製健康粽:

  1. 粽米:使用全穀雜糧類(如五穀米、藜麥、米豆、綠豆等)取代部份白糯米,未精製全穀雜糧類含較多膳食纖維及維生素B群,升糖指數也相較白糯米低
  2. 內餡:選用相較脂肪低的蛋白質(如雞肉、豆皮、豆干、蝦等)取代高脂五花肉,減少飽和脂肪酸及熱量的攝取!
  3. 調味料:可使用辛香料取代部份調味料,如胡椒粒、薑黃粉、五香粉等。
  4. 烹調用油:可使用單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油脂烹調,像是苦茶油、芥花油等取代動物油。
  • 資料來源:【陳怡婷 Cynthia 營養師】臉書粉專

留言衝人氣 4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