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分配議題一向受到社會大眾關注,中央銀行報告指出,長期以來,台灣家庭所得以每戶衡量的分配不均度略升,不過以每人衡量的不均度則略降;與主要經濟體相較,台灣分配不均度較低。從政策角度來看,提高最低工資,並增加移轉支出都有助益。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3日邀財政部、中央銀行等相關部會就「經濟成長讓全民共享:政府如何縮短所得差距暨改善相對貧窮化之對策」進行專題報告,央行書面報告今天率先出爐。
央行指出,COVID-19疫情之後,台灣經濟穩健成長,帶動全民薪資成長增速,且人均GDP擴增;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今年10月預測,台灣人均GDP的全球排名從2019年的第41名,升至2025年的第35名,勝過日本、韓國。
至於外界關切的所得不均議題,央行表示,長期以來,台灣家庭所得以每戶衡量的分配不均度略升;但若剔除家戶人數的變動因素,每人5等分位可支配所得差距倍數,從2006年的4.18倍,降至2024年的3.92倍,顯示不均度下降。
央行進一步指出,吉尼係數越大,表示所得分配越不平均;台灣每戶及每人吉尼係數長期低於0.4的國際警戒線。與主要經濟體相較,台灣分配不均度較低,以每人吉尼係數而言,目前台灣為0.277,低於中國大陸0.47、美國0.47、新加坡0.44、英國0.33、韓國0.32。
央行解釋,一般認為,1980年代以來,許多國家國內所得不均持續加劇,主要是因全球化、技術進步等結構性因素所致。
由於貨幣政策對所得分配的影響複雜且不易認定,央行僅能聚焦於核心職責,採行有利於全民福祉的政策。
央行表示,當總體經濟金融不穩定,如經濟衰退、通膨大幅上揚及金融危機等狀況,對低所得者、弱勢族群等衝擊較深,此時會藉由履行央行核心職責,維持物價穩定、金融穩定,以及善用其他職能,如提升金融包容性、強化金融消費者保護、加強金融知識與教育、健全支付系統發展等,均有助減緩所得不均。
央行並指出,要減緩所得不均,採取財政政策,如租稅措施及公共移轉支出,以及教育政策、勞動市場政策等結構性政策,可能更為直接且有效。舉例來說,政府提高最低工資,並增加移轉支出,將社福資源合理分配給低所得家庭,且強化租稅重分配效果,就有助改善家庭所得差距。(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