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2歲年輕男性牙痛就醫發現,幾乎全口牙齒都在搖動,經醫師詢問後才知,他一天最多可抽到四包菸,對此,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林宏達醫師指出,台灣成年人牙周病盛行率高達8成以上,不僅影響口腔健康,更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風險。

國泰醫院口腔醫學部牙周病科林宏達醫師受中天新聞《健康我+1》頻道訪問指出,在門診曾遇到一名32歲年輕男性,檢查後發現所有牙齒支撐的骨頭已破壞8成以上,幾乎全口牙齒都在搖動。「他從高中就開始抽菸,巔峰時期一天甚至抽3-4包,通常抽菸越多,破壞程度越大。」
牙周病的形成源於日常清潔不當。林宏達解釋:「當我們未能確實清潔時,細菌會堆積在牙齒、牙齦邊緣,引起發炎,這時稱為牙齦炎,是可逆的。但若發炎持續,就會侵犯到齒槽骨,形成牙周病,這是不可逆的。」
「2017年一項研究追蹤了5,700位50歲以上婦女,結果顯示有牙周病病史者死亡率增加12%,全口無牙患者死亡率更高達17%。」林宏達表示,牙周病產生的發炎因子會形成血塊、血栓,增加心臟病或中風機率。全口無牙者死亡率更高,主要因為咀嚼能力變差,營養攝取不均。

林宏達強調:「當我們能夠成功治療牙周病,對心血管和血糖控制都有幫助。」臨床上牙周病科與糖尿病科會互相轉介病患,因為控制好血糖和牙周病,病人的健康才能獲得保障。
更令人擔憂的是牙周病與癌症的關聯。林宏達指出:「在很多癌症腫瘤的檢體裡面會檢測到牙周致病菌的DNA,推斷牙周致病菌可能經由血液到達那些器官,引起正常細胞突變。胰臟癌、口腔癌、結腸癌、胃癌的檢體中都有檢查出牙周致病菌的DNA。」
根據衛福部調查報告,台灣男性牙周病比例接近9成,女性約8成,50至64歲是好發率最高的族群。林宏達表示:「很多人牙齦萎縮、牙縫變大時,會認為『我就是老了』;或者牙齦紅腫疼痛時,以為是『火氣大』,耽誤了治療時機。」

林宏達提醒,牙周病是不可逆的疾病,民眾最容易察覺的症狀包括刷牙時流血、牙縫變大、牙齒變長或牙齒鬆動。「香菸含有超過1,000種毒素,會降低牙周的免疫能力。」電子菸雖然尼古丁含量較低,但毒素仍在,同樣不建議使用。
植牙也需要妥善照護。林宏達強調:「植牙也是需要保養的,不會因為有植牙就不用刷牙。清潔不當會導致植體周圍炎,最終植牙會毀掉。」
林宏達建議,每天至少刷牙2次,採用貝氏刷牙法,並使用牙線或牙尖刷。每半年洗牙一次,請牙醫師檢查牙周狀況。此外,戒菸、低糖飲食、規律生活和均衡營養都能增強免疫力,減少牙周病的破壞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