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總統李在明將於25日與美國總統川普首次峰會,協助美國振興造船是一大賣點。造船實力無疑是李在明此行最能取悅川普的伴手禮,連「讓美國造船再次偉大」的口號都已備妥。

華盛頓郵報指出,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資料顯示,美國2024年對南韓的貨貿逆差達660億美元,這使得造船成為雙方貿易平衡與合作的重要契機。
川普將振興美國造船業列為優先要務,盼縮小與中國大陸在這個領域的差距。
自從去年再次當選以來,川普多次提出要與僅次於中國大陸的世界第二大造船國南韓合作,同時也不斷批評南韓在安全上「搭美國便車」;美韓間其他棘手議題還包含五角大廈考慮從南韓撤軍,以及川普希望南韓承擔更多駐韓美軍的費用。
因此韓方選擇拿造船作為與川普打交道最有力、也可能是唯一籌碼。南韓政府官員甚至將計畫取名為「讓美國造船再次偉大」(Make American Shipbuilding Great Again,MASGA)。
首爾東大門時尚區附近一家客製化帽子工廠Moja Factory,在上月兩國宣布關稅協議前趕製一批紅色棒球帽,上面繡有「讓美國造船再次偉大」字樣,並搭配美、韓國旗。
南韓原本面臨川普祭出25%對等關稅,但在上月的協議成功爭取到減為與日本相同的15%稅率。美韓上月宣布關稅協議架構時,李在明表示協議內包含一個1500億美元的基金專門用於造船合作,只是細節目前還不清楚。
具官方背景的南韓經濟智庫「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KIEP ),經濟安全高級研究員洪鎮熙(Hong Jin-hee,音譯)表示,這項協議可能對雙方都有利,能讓南韓企業打入美國國防與商業市場,並鞏固南韓作為供應鏈關鍵一環的地位。
洪鎮熙指出,諸如在美國船廠擴大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與軍艦生產等大型合作計畫,並與美國海軍合作,將有助南韓建立全球競爭力口碑。
李在明預計在與川普峰會後參觀韓華費城造船廠(Hanwha Philly Shipyard)。韓華集團去年成為第一家收購美國船廠的南韓企業,投資1億美元並引進高科技設備、先進設計與製造技術以提高生產。
東亞目前是全球造船重鎮。智庫「蘭德公司」(RAND)指出,中國大陸、南韓與日本合計佔全球商用造船產能的90%;反觀美國造船產業自1980年代雷根政府結束政府補貼後便大幅衰退,如今僅佔全球市場不到1%。
根據美國國會稽核處(GAO)的報告,美國海軍已難再於預算範圍內、時程範圍內造艦,遑論大量建造。而根據國會研究處(CRS)說法,一項意在保護美國造船商免受外國競爭的法律,反而加速美國商船隊的老化。
蘭德公司韓國政策主席吳美燕(Miyeon Oh,音譯)表示,這代表美國應依靠盟友而不是單打獨鬥。
雖然「購買美國貨」已成美國的法律條款以及政治限制,短期內不可能將造船外包給盟國,但吳美燕指出,美國可以考慮與簽有條約的盟國展開有限度的共同生產,以繼續保有美國自身的所有權與營運控制,「美國無法單獨與中國競爭」。
然而在南韓造船重鎮的蔚山(Ulsan),許多當地居民不確定與美擴大合作是否真是好消息。他們擔心,南韓若加大對美國船廠投資,是否意味南韓本地工廠的機會減少。
34歲、在蔚山造船工廠對街藥局當藥劑師的姜智鉉(Kang Ji-hyun,音譯)說:「他們把我們的系統帶去美國,所以蔚山可能會退居次要位置。如果我們與美國的合作越來越多,我認為這會傷害我們的經濟。」(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