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豪雨成災,引發分洪隧道討論。分洪道指將超過原河道通水能力的水量,由分洪道流往其他河川或直接入海,解除汐止淹水夢魘的員山子分洪即是一例,美日等國皆有類似做法,以減少洪患發生。

近日颱風鳳凰襲台,宜蘭蘇澳鎮豪雨成災,蘇澳溪分洪隧道工程引起關注,相關經費因原物料上漲增加21億餘元,迄未定案,行政院長卓榮泰12日決定把這筆預算納入河川改善計畫,盼立法院支持。
所謂分洪,指將洪水導入副河道(或新闢人工河道),排入其他河川的河道,或直接入海,國外已有案例,如日本東京都首都圈外郭放水路(G-Cans地下排水系統)、美國加州優洛分洪道(Yolo Bypass)等。
台灣目前唯一分洪設施是位於新北市瑞芳區的「員山子分洪」,主要功能是為了避免基隆河上游在降雨量過大時造成下游地區淹水,而將基隆河部分河水以自然溢流分洪攔河堰方式導引洪水,降低基隆河水位。
基隆河與新店溪、大漢溪為淡水河3大支流,基隆河蜿蜒平緩,中下游流經台北盆地,河道窄縮容洪空間有限,過去每每颱風豪雨來襲,南港、汐止淹水災情慘重,居民苦不堪言。
經水利署評估,設置員山子分洪工程最有具體效果,亦可避免徵收大量私地及橋梁改建,減少治理經費。
員山子分洪自91年6月開工,3年後完工,主要設施包括攔河堰、側流堰、分洪堰、排砂道自動閘門、靜水池及消能池,工程總經費約60億,目前為東南亞最大分洪隧道,長2483公尺,設計分洪量1310cms(每秒立方公尺,流量單位)。
根據水利署統計,員山子分洪自93年3次應急分洪至114年,共分洪65次,累計分洪量達2.8億立方公尺。
至於蘇澳溪分洪工程,分洪隧道全長約2330公尺,最大分洪量690cms,預定延至118年完工,目標是減緩蘇澳地區淹水災害,防止15年前颱風梅姬侵台蘇澳溪主流堤防溢淹惡夢重演。
從河川治理角度,當遇到河道洪水量過大而既有河槽無法容納,或對環境會造成嚴重衝擊等情況時,可以分洪或疏洪的方式減輕原河道的洪水負擔。疏洪是將洪水導入副河道(或新闢人工河道),在下游再匯入原河道,例如二重疏洪道。疏洪、分洪在水利法均屬於「減河」的一種。(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