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台灣多年來一直是美國最大的螺絲供應國。但受到美國關稅與來自中國大陸的競爭,螺絲製造業正陷入困境。旅美教授翁履中指,撐起台灣經濟的中小企業面對高關稅首當其衝,台灣要正視問題、調整政策,才不會在大國博弈中被邊緣化。

根據報導,台灣以半導體和電子產品製造聞名全球,且同時是螺絲的主要供應地,在台生產的螺絲大部分出口至美國。
在台灣南部,螺絲工廠遍布路竹和岡山等工業區。高雄的立法委員邱志偉介紹,當地約有1500家螺絲製造企業,平均每8個人中就有一人從事該行業。
48歲的陳駿彥於2010年接管了祖父創立的世豐螺絲公司。工廠生產著超過千種螺絲,產品大多冠上客戶的品牌在美國的家得寶(The Home Depot)等零售店銷售。自美國的鋼鋁關稅生效以來,世豐的訂單量較去年同期減少近20%。
儘管上個月,企業為應對可能的價格上漲而提前出貨,台灣晶片和AI伺服器等科技產品的出口額同比增長超過50%。但螺絲等非科技產品的出口卻下滑近6%。
除了川普的關稅政策,出口商還面臨著新台幣的強勢升值難題。今年以來,新台幣對美元大幅升值,這對依賴出口的台灣經濟體極為不利。

此外,台灣製造商一直面臨著來自大陸螺絲製造商的激烈競爭。台灣最大螺絲企業之一的路竹新益公司總經理蔡仁哲說,陸企給出的報價通常比台灣同行低30%到50%。據邱志偉估算,自從新台幣升值和關稅生效以來,他所在的選區已有約十多家工廠倒閉。
針對《紐時》的報導,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報導提醒一個現實,全世界都在看台灣的半導體,但卻很少人注意到,還有一大票中小企業在默默支撐台灣經濟。他直言,「晶片缺了,科技業受不了;螺絲斷了,生活一樣全面停擺」。
翁履中表示,「現在川普的高關稅一出,衝擊最直接的就是這些中小企業。訂單減少、匯率又升值,很多工廠根本撐不下去」。他提到,台灣的經濟韌性,其實靠的就是這些中小企業,但如果沒有政策支持、沒有匯率保護,他們會一間一間關門。
翁履中示警,「美國雖然還需要台灣的半導體」,但他們已經在想辦法把生產移回本土,甚至打造「不依賴台灣」的供應鏈。今天的台積電是冠軍,「但美國的政策方向很清楚:讓台灣未來不再『不可或缺』」。
他最後強調,即便《紐時》的報導不是為台灣發聲的文章,裡頭點出的問題,卻是台灣不能假裝沒看到的現實。報導提醒台灣「美國政策的出發點永遠是美國利益,不會替台灣考量。要救這些中小企業,台灣不能再等外部的善意,而是要靠自己正視問題、調整政策,才不會在大國博弈的縫隙裡逐步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