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女「排便不乾淨」一照大腸癌! 醫籲:有症狀者盡快安排檢查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吳紹尹/綜合報導

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9年大腸癌新診斷個案有1萬6829人,且大腸癌在近連續15年蟬聯癌症發生人數第1名,平均每31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每年以4%的速度增長,近年也不斷出現年輕化的趨勢,先前有名30多歲女子,因為近幾個月「覺得排便解不乾淨」決定就醫檢查,醫師在乙狀結腸的部分發現了大腸癌,緊急將女患者轉診治療。

胃腸肝膽科醫師吳耿良在臉書呼籲定期檢查與照大腸鏡的重要,他分享先前案例,有位30多歲的女性病患,主述這幾個月總覺得排便解不乾淨的感覺,因此排做「大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的部分發現了大腸癌,最後緊急建議轉診到外科做進一步的治療。吳耿良說明,大腸癌一直有年輕化趨勢,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大腸癌是台灣最多人罹患的癌症;結腸、直腸和肛門癌的綜合死亡人數,在癌症死亡率中排名第三。超過90%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的人,但近年大腸癌的發生年齡層有下降趨勢,門診中的大腸癌患者,已經往下發現在40到50歲、甚至30多歲的患者增加。

吳耿良也舉出美國的新研究發現,年輕人罹患大腸癌的比例顯著上升,專家懷疑大腸癌年輕化不僅是因為生活習慣改變,也與環境因素有關,故建議有症狀者要做定期篩檢,一有任何症狀,馬上接受檢查,才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爭取最大的治癒機會。吳耿良提醒,大腸癌其實是有警訊的可循,而接受大腸鏡檢查更能及早治療,爭取最大的治癒機會。若是有下列情況,包括大腸癌家族史、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血便、息肉切除後的追蹤、糞便形狀變細呈鉛筆狀、不明原因腹瀉、排便習慣改變、或是大便有黏液、下腹痛、便秘、不明原因貧血、長期疲勞和體重無故減輕等,都應就醫檢查。

吳耿良分析大腸鏡檢查項目依據麻醉有無分為2種:

  • 一般大腸鏡檢查
  • 無痛大腸鏡檢查

一般大腸鏡執行時,會希望受檢者大腸徹底清乾淨,而無痛腸鏡則會施打麻醉藥物,讓病人進入中度麻醉再執行,須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心臟、肺部的功能)與庝痛的耐受度來選擇,因為目前健保不給付胃腸鏡檢查的麻醉,故這些有關麻醉的檢查與薬物都要自費。至於是不是一定要麻醉,吳耿良解釋,目前大腸鏡檢查幾乎六成以上,都是做一般的大腸鏡,除非病人怕痛或者是腹部開過刀、腸子沾黏、腹圍較小等,才會建議麻醉大腸鏡檢查。目前麻醉大腸鏡檢查,都有適當的評估與密切的生理心跳、血壓與血氧的監測,發生併發症的機會非常低。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