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11月天氣變化,許多民眾開始出現喉嚨發癢、流鼻水等感冒症狀,而感冒不能一概而論,需要透過「辨證論治」才能有效治療,對症下藥才能快速康復。

台北鳴堂中醫體系醫療長周宗翰醫師表示,中醫治療感冒最強的就是「辨證論治」,必須先分清楚是哪一種感冒類型,才能對症下藥,將病邪快速趕出身體,而不是只將症狀暫時壓下去。他進一步解釋,感冒主要可分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大類型。
「風寒感冒的患者通常會明顯怕冷、狂打噴嚏、流清澈的鼻水,痰是白色的。」周宗翰說明,這類型感冒的調理重點是「辛溫解表」,要將體內的寒氣逼出來。在家可以喝點溫熱的黑糖薑茶幫助微微發汗;煮湯或粥時,多放點蔥白,都有助於驅散風寒。
至於風熱感冒則是另一種常見類型,周宗翰指出:「風熱感冒的症狀包括喉嚨腫痛、身體發熱、流黃稠的鼻涕,痰是黃色的。」這類型感冒的調理重點是「辛涼解表」,要將身體的熱毒清除,建議可以喝點薄荷茶或菊花茶幫助清熱,多吃梨子、蓮藕等涼潤的食物,避免吃燒烤、油炸等助長火氣的食物。

在中藥調理方面,周宗翰提醒,風寒型常用桂枝湯、葛根湯;風熱型則用銀翹散、桑菊飲。但他特別強調:「藥要專業診斷,請勿自行抓藥!」此外,針灸也能有效緩解感冒不適,針刺合谷、曲池穴可幫助退燒、緩解喉嚨痛;風池穴則能有效改善頭痛與鼻塞。
周宗翰也分享了三項換季不感冒的重要預防措施:注意脖頸保暖,因為脖子後的「風池穴」是風邪最容易入侵的地方;保持充足睡眠,才能養足「正氣」,提升抵抗力;飲食清淡,感冒時避免大魚大肉,讓腸胃好好休息,才能集中力量對抗病毒。
「感冒了,卻分不清楚自己是哪一型?」周宗翰表示,民眾可以到專業中醫診所就診,讓醫師幫忙對症下藥,不只能快速緩解不適,更能調整體質,告別「換季必感冒」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