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一年最冷!必學會護心5招!中醫師授「2穴道3藥材」養生之道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終於走到一年中的最後一個節氣,大寒。大寒大約落在國曆1月19至21日,此時雖然寒冷,但同時也代表陰冷的冬天即將過去,可以開始為來年的春天做準備。

(圖/pixabay)

馬光中醫診所中醫師魏僑指出,戰國時代有一本《逸周書》,裡面的《時訓解》專門講解了對於時序的教令,主要記載了二十四節氣及七十二候表現的氛圍。該書提到,「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水澤腹堅。」意指當大寒以後,陽氣開始上升,雞蛋開始孵化成小雞;鷙鳥即老鷹等猛禽,會在天空盤旋、尋找獵物;此時地面氣溫降至最低點,河川湖泊的冰層也達到最厚。

從冬日逐漸轉換成春日養生概念,化痰消、脹氣的白蘿蔔最合適

大家都聽過『物極必反』這句話,此時雖然是一個最極端的冷,但同時也是谷底反彈之時,在這份寒冷中其實蘊藏著一絲的陽氣,一線的春暖,因此我們在大寒的節氣中要逐漸加入春天的養生觀。

魏僑表示,許多人認為,冬天好冷啊!一定要大肆進補,最好每天羊肉爐、海底撈,然而春天易生「風熱」,若是持續毫無顧忌的暴飲暴食,不僅容易發胖。在春天突然改成粗茶淡飯時,腸胃也會因為劇烈的改變而感到不適。因此,在這個時節,人們在飲食上應該從臘肉菜脯等膏粱厚味逐漸緩慢轉向清淡的蔬菜。那麼應該怎麼吃呢?我們不妨考慮適合跟排骨一起燉煮的白蘿蔔。

白蘿蔔屬於十字花科,富含膳食纖維,對腸道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十字花科植物都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像是蘿蔔硫素、吲哚等成分,都是近期在動物實驗中被證實有助防癌的關鍵營養素。另外白蘿蔔可以化痰、消除脹氣、健胃整腸,在冬令進補時除了可以增加飽足感、降低整體熱量,也因為它的偏性是寒,能夠中和進補時易化燥的缺點。

2穴道3中藥,幫助改善消化不良

魏僑說明,古人在此時忙著為過年做準備,張燈結綵、準備三牲,除舊佈新好不熱鬧,現代則是公司行號也會在此時做尾牙。以前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做「牙祭」,而農曆的臘月十六為一年最後的做牙,意義特殊,因此稱作「做尾牙」。老闆頭家借此機會發放紅包、宴請員工,以慰勞員工整年來的辛勞。尾牙重頭戲除了大獎摸彩,大部分人會飲酒尋歡,不知不覺吃太飽容易想吐、脹氣,我們可以用兩個穴道、三個中藥緩解。

內關穴

內關穴位於手臂內側、手腕橫紋往上三個指幅的位置,直接按壓會有局部酸緊感,針刺則有麻感傳到手掌。內關穴屬於手厥陰心包經,具有寧心安神、寬胸降氣的功效。

足三里

足三里位於下肢,膝蓋髕骨外側凹窩往下四個指幅、脛骨前緣往外一指幅之處,直接按壓會有痠痛感。平時除了按壓外,也可以用暖暖包吹風機溫暖其穴位,具有保養腸胃的功能。足三里屬於足陽明胃經,除了有調理脾胃,降逆利氣的功能,也常用於中風後腿腳無力以及高血壓。

焦三仙:焦麥芽、焦山楂、焦神麴

吃太飽脹氣,中醫有三個妙方,我們稱做「焦三仙」,即焦麥芽、焦山楂、焦神麴。此三者剛好涵蓋了消化澱粉去油解膩的功效,神麴同時富含益生菌,三藥合用能夠增強消化功能、避免食積、保健腸胃,平時也可以偶爾當成茶飲,促進腸胃蠕動。

魏僑提醒,大寒時節因為寒冷,人們往往過度進補,但不要忘記應該要為春天做準備,飲食應該均衡,睡眠也要充足。若是有身體上的不適,應該及早治療,不要把冬天的病拖延到春天,才能永保安康。

另,國健署指出,古云有「大寒大寒,防風禦寒」,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後一個節氣,也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時節,常有寒流、風大的天氣,因此要注意防風保暖。冬天為心血管疾病的好發季節,每年寒流奪走國人性命之新聞時有所聞。當氣溫降低或周遭環境溫度驟降時,血管內的平滑肌會跟著收縮,容易造成血壓突然升高,如果是三高病患(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會增加心臟病及中風急性發作機會。

【國健署提供護心5個習慣】

1.戒菸節酒:研究發現就算每天僅吸1支菸,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比不吸菸的人增加5成、中風機率更增加超過2成。另WHO統計2016年全球因酒害導致的死亡人數超過300萬人,其中就有19%死於心血管疾病,建議盡量避免飲酒,如有需要,以茶(水)代酒,且應避免以喝酒暖身,因為酒精會讓皮膚的微血管擴張,而感到身體熱熱的錯覺,但其實血液是離開身體器官後,反而造成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下降更危險。

2.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減輕壓力:採取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並以天然食物為主,避免加工食品的攝取。大寒時節要適量喝溫開水,選擇溫熱的食物或飲品時溫度勿超過攝氏65度。除此之外,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度身體活動(例如:快走、慢走),運動前需「充分熱身運動」,避免在低溫的大清早外出運動,或天冷時改採室內的運動。冬季宜早睡晚起,維持正常作息等良好生活型態;尋找適合自己的放鬆方式,盡可能減緩或降低緊張情緒,保持有利於健康的心態。

3.體重及腰圍的控制:身體質量指數 (BMI)是體重控制的參考指標,BMI數值介於18.5-24之間為健康體態;腰圍部分,成年男性腰圍大於等於90公分,女性腰圍大於等於80公分,即代表腰圍過粗,表示腹部肥胖、內臟脂肪多,堆積在腹部的脂肪組織會影響身體代謝,導致血液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因此造成罹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增加。

4.控制三高慢性病:已有三高(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民眾要養成定期測量血壓、血糖習慣,掌握自身血壓、血糖數據變化並記錄,更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及定期回診追蹤,切勿任意停藥或增減用藥劑量,積極做好三高控制。

5.留意身體徵兆的變化,立即撥打119快就醫:若突然出現胸悶痛、呼吸困難、冒冷汗等心肌梗塞症狀,或發生臉歪手垂大舌頭等中風徵兆,保命要訣就是搶時間快打119儘速就醫,避免錯失黃金治療期而造成終身的遺憾。

  • 資料來源:馬光醫療網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