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中心/綜合報導
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舉行線上座談,「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印太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分析,台灣政府正積極尋求在年底前重新安排賴清德總統過境美國,以避免因2026年川普訪陸而受到牽動。涉外人士表示,「習川會」結束後,我駐美代表處持續爭取,盼讓總統順利過境紐約。學者則解讀,葛來儀的發言可能是協助台灣向美方傳遞政治訊號,顯示我國安高層對賴總統遲遲無法踏上美國本土感到焦慮。

先前媒體報導,賴清德原本計畫8月出訪拉丁美洲,往返途中在紐約和達拉斯短暫停留,但川普政府要求賴取消過境紐約的計畫,隨後賴清德取消了整個行程。《金融時報》更直指川普政府因陸方不滿而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引發外界矚目。
葛來儀在座談中表示,台北希望盡速敲定賴總統的轉機規劃,「最好是在年底之前」。她分析,隨著川普團隊開始安排2026年4月訪問北京,我方擔憂時間愈逼近,美方就愈容易避免安排任何可能損及美陸關係、影響最終協議的動作。
據葛來儀了解,美方先前並未取消賴清德過境,只是拒絕以紐約為過境地點,但從中南美洲返台途中過境一事已獲批准。她指出,今年底過境紐約的可能性「仍是未知數」,並提醒前總統蔡英文第一任期時並未能於紐約過境,而是選擇東岸城市邁阿密,所以台灣目前或許可以考慮過境其他城市。
針對習近平在川習會中未提台灣議題,葛來儀認為,由於川普在會前對台灣問題極度謹慎,「姿態體現出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尊重」,在一場以貿易為核心、時長90分鐘的高層會晤中,台灣未成為優先議題,顯示「習近平對川普的處理方式相當滿意」。但她也強調,這並不代表台灣議題退居次位,明年兩人再會時,習近平很可能深入談論台灣,並試圖說服川普調整政策以達成地區穩定,但「川普最終的優先事項,是避免美國捲入台海戰爭」。

葛來儀對川普聲稱習近平曾表示在川普任期內不會犯台的說法持懷疑態度。她說,中國從未放棄武力選項,她認為這是川普試圖藉此表明自己受敬重、人們無需擔心台海戰爭風險。葛來儀指出,川普想透過宣稱「習近平這麼說過」來框住習近平的立場。「我從未聽過任何來自中國的人士認為習近平真的這麼說過。」
根據《中時》的報導,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陳奕帆解讀,葛來儀的發言可能是協助台灣向美方傳遞政治訊號,能看出我國安高層對賴總統遲遲無法踏上美國本土感到焦慮。陳奕帆指出,目前美國仍待預算批准以重啟停擺多時的政府,接下來還有感恩節、耶誕節假期,美台外交單位協調不方便,而明年1月美國政府又將面臨再次債務協商,之後則可能遇到農曆春節川習通話祝賀,及川習會前先舉辦的「川金四會」或川普順道訪問其他亞洲國家,「都不是賴清德赴美的好時機」。
國安戰略學者、開南大學副校長陳文甲認為,若明年4月川習互訪之前,賴清德未能安排出訪,將形成「總統長時間未出訪」的印象,對賴政府外交能力勢必造成負面觀感,且「過境美國」是台美關係重要觀察指標,川普訪陸後美陸互動變數可能增加,賴總統行程安排更易受國際情勢牽動,所以外交、國安團隊有高度壓力要及早促成總統過境美國,既是政治需求,也是外交風險管理。
駐美代表俞大㵢曾提到,讓前總統蔡英文赴美將是較可能盡早達成的;陳奕帆直言,畢竟卸任元首赴美比較不會那麼敏感,面對多變的國際局勢,賴總統與國安團隊應慎選出訪、過境美國時機,避免引起川普不悅。
涉外人士透露,之前川普政府婉拒讓賴過境紐約,主要是顧及當時美陸談判卡關,美方積極爭取透過「川習會」化解雙方歧見,不願碰觸敏感議題;如今「川習會」已結束,我駐美代表處持續爭取,希望能讓總統順利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