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孩子不難教!專家授4策略建立自我形象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黃韵涵/綜合報導

對於家有青春期兒女的家庭,家長總是傳達關心,提醒多了孩子受不了覺得是「嘮叨」、「念經」,然後一言不合親子衝突就上演,然而真的不重要?真的沒用嗎?

青春期兒女總嫌父母嘮叨。(示意圖/pexels)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饒怡君指出,從心理學上來說,青春期孩子關注自己的外觀、打扮,正是在發展自己的身體意象(body image,亦可翻譯成身體形象),是爲了建立自我概念與獨立在努力。其實大部份的孩子在三歲左右開始能夠理解身體胖瘦概念,大概五歲時開始逐漸接受外表的社會化觀點,十歲左右身體因發育而產生較大變化,開始更關注自己的外表,想要探索自己的身體,此時來自社會環境的評價標準,則攸關其身體意象發展,對於自己身體的滿意程度更是進一步影響自尊與自我價值的形成。

饒怡君解釋,所謂的「身體意象」,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認識與看法,往往受外在環境或社會文化影響,例如媒體鼓吹認為瘦才是理想體型、擁有強健肌肉才是男子氣概,這樣的審美觀,為台灣的少男少女建立了一個遙不可及的審美標準。根據兒福聯盟官網資料,他們曾經針對台灣2,791位國高中職生進行調查,結果發現約4位受訪者中就有1位身體形象偏低,近四成覺得自己身材不理想,學生的身體形象會受到同儕、家人和媒體影響而想改變外表,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媒體,逾半數學生(53.1%)表示電視節目會影響其對自己或他人外表的評價,超過三成五的人表示會努力追求達到明星或模特兒的外表和體型。

如何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家長可以試試下列四點策略。

青春期階段最終目的就是成爲和父母不一樣的獨立個體,孩子透過各種具有自我特色的打扮來探索統整出完整的自我,當父母否定其裝扮時,就等於是在否定孩子,易使孩子產生低自尊或低自我價值。家長們需要藉由尊重讓孩子們變得更加自信,給予孩子自由發揮的空間,對於孩子自己的穿搭給予尊重與肯定。

2. 建立自信

對青春期孩子而言,認知能力仍在發展,因此即使有些價值標準未必合理,即使心中不見得欣賞,常會隨著流行的次文化而改變,這就是為了獲得同儕接納的從眾行為。如何讓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不被從眾行為影響其自我形象,取決於看待自己時的自信程度,父母可安排孩子參與多種有興趣的活動,當其從中得到成就或肯定時,就比較不會在意自己的外表裝扮是否跟同儕或流行一樣。

3. 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對於孩子注重穿衣打扮的行爲表現,只要是社會大環境下能接受的裝扮,父母都可以先不要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而是展現欣賞的態度與孩子討論,設法瞭解其裝扮行爲的動機、對於所處社會情境的合宜程度,引導孩子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逐漸瞭解合乎社交的穿衣規範,理解社會規則與身體之間的關係,引導孩子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形象,藉此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4. 澄清錯誤想法

利用一些與健康體態、裝扮的調查資料,讓孩子瞭解一些錯誤的想法和作為,例如:許多資料顯示青春期孩子對於自己的體重、身體意象不滿意而減輕體重時,常會採取吃減肥葯、節食、催吐…等極端方法,不但危害身體健康,亦可能導致心理疾病。接著,家長可以趁著孩子在觀看與裝扮、體態有關的媒體資料或節目時,引導對於媒體內容之審視,討論應該如何抵抗媒體的不良資訊,養成質疑不良訊息的態度,建立確實掌握自己身體意象的能力。

饒怡君說,青春期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關鍵時期,而少男少女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更是直接影響其自我形象的重要依據,在充斥韓團與偶像團體舞蹈的潮流下,青春期孩子不滿意自己身體的比例越來越高,家長此時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意象,鼓勵接納自己的身體與自我,將可促使孩子建立滿意的自尊與自我價值。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