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完善醫療體系,公私協力是關鍵!

分享:
0:00
volume_up

作者:楊傑芳(醫院骨科器材業務)

台灣的醫療資源與技術雖然在世界上非常有名聲,相對平價能取得的醫療資源更是讓許多國家羨慕,但是台灣整體醫療體系仍有許多沈痾已久的問題,讓台灣醫療體系充滿了不確定性,像是健保制度的給付導致的缺藥問題、醫護流動率過高、部分科別醫生出現斷層、醫療資源分佈不平均,都是台灣醫療體系的未爆彈。

圖說:醫療體系的完善,端賴公私部門協力補足醫療量能,圖片來源:翻攝自天晟醫療健康網臉書

舉例來說,健保的給付制度導致醫療品質是建立在壓榨醫院從業人員的前提下,也導致護理師的流動率高、就業率低的問題,健保給付過低,也讓很多藥廠乾脆將許多必須藥品的生產移出台灣,而且部分科別還缺醫生,像是婦產科、外科等較辛苦但卻又重要的科別沒人要做,這一切都需要政府有意識的推動改革,我們醫界人士也在觀望,出生醫界的賴總統,未來如何去拆彈,讓台灣醫療體系穩定存在,但過去看到賴清德的護理師政策主張,完全搞不清楚狀況,也呈現不食人間煙火的論述,也不免對未來憂心忡忡。

而台灣醫療的問題在於分配極度不均,在台灣醫療中心級的醫院集中在台北、台中、高雄,但其他區域卻嚴重缺乏,導致後續長照系統的建立出現問題。像是總人口數達到150萬的竹苗地區,區域內卻無醫療中心級的醫院,導致有很多竹苗鄉村老人只能舟車勞頓到桃園長庚醫院或是台中榮總,但這也導致桃園地區的醫療量能也出現不足。

我認為未來竹苗地區的醫療中心設立勢在必行,但除了政治上的民意與預算爭取外,關鍵在於地方政府是否能有效整合區域的中小型醫院,成立穩定的地方醫療網絡,像是桃園市政府跟天成醫療集團的合作確實是一個典範,本身擔任不分區立委的張育美,在關注醫療政策的前提下,透過自家的醫療體系與市政府合作推動擴大肺癌篩檢,並且提升醫療量能,公部門釋出部分資源結合私人醫療體系,將區域醫療資源半公共化確實是一個可行的公共政策模式。

未來對醫療系統的改革勢在必行、也是台灣面對少子化、超高齡化的艱困挑戰,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將會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的責任,而公部門是否能跟私人體系做結合也將是一大關鍵。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中天新聞網立場,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引用,以免侵權。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