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碘鹽」可防輻射?醫直呼「根本是錯誤的認知」!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日本排放核廢水鬧得沸沸揚揚,導致許多國家紛紛出現「囤鹽」的亂象,也因此傳出「要吃含碘鹽巴才能抗輻射」一說,對此,有醫師直呼「這是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

(示意圖/photoAC)

黃軒醫師在臉書發文表示,這幾天一直出現有關食用碘鹽的問題,更有傳出「要吃含碘鹽巴才能抗輻射」一說,對此,他也表示,這其實是一個常見的錯誤認知,可能源於對碘和放射性碘的混淆,不過,食用碘鹽並不能防海鮮內的輻射。

黃軒醫師說明,碘是一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主要存在於食鹽、海產等食物中;而放射性碘,則是一種在核反應事故中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具有高度的放射性,可以通過呼吸或食物進入人體,對甲狀腺造成嚴重傷害。

為防止對甲狀腺造成的輻射損傷,黃軒醫師指出,只要服用穩定的碘,也就是碘片(一般是碘化鉀),減少甲狀腺對於放射性碘的吸收,就可以形成防輻射的作用。但碘片並非萬能,它只能保護甲狀腺,不能阻止其他器官受到放射性物質的影響。

未提供相片說明。
(圖/【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專)

但為什麼食用碘鹽,不能防止核輻射呢?黃軒醫師解釋,因為碘鹽中的碘元素含量,遠低於需要達到防輻射效果的劑量。若依食用鹽中的碘元素含量為20~30毫克/千克,要達到防輻射效果,成人需要每天服用130毫克的碘化鉀,相當於攝入99毫克的碘。換算一下,如果想實現減少核輻射,那得要「每天吃近10斤的加碘鹽」,但過量的食鹽攝入,會增加心臟和腎臟負荷,造成高血壓等疾病併發重症的發生。

最後,黃軒醫師也建議,大家若擔心吃下遭輻射污染的海鮮,可以做以下「5動作」降低輻射污染物質的風險:

  1. 選擇本土捕撈或養殖的海鮮為主。
  2. 避免食用汞含量高的海鮮。
  3. 避免食用海鮮的內臟和肌肉。
  4. 避免生吃海鮮,如壽司和生魚片。
  5. 徹底煮熟海鮮,尤其是帶骨的魚。
  • 資料來源:【黃軒醫師 Dr. Ooi Hean】臉書粉專

留言衝人氣 2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