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高中以下「6/6恢復實體」!醫坦言「仍有風險」:接種2周才有保護力…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張立人/綜合報導

台北市長柯文哲昨(29)日宣布,高中以下的學童必須在下月3日前完成疫苗接種,並在下月6日恢復實體上課,引發各界熱議。專家呼籲家長多讓孩子接受疫苗施打,並警告在接種後的極短時間內還是有可能受到傳染,故仍需嚴守防疫規範,並用體溫量測、快篩等方式反覆確認,實行非藥物介入措施(NPI)。

幼童因免疫力較低,固可選擇加強接種。(示意圖/pixabay)
幼童因免疫力較低,固可選擇加強接種。(示意圖/pixabay)

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邱政洵表示,在民眾確診後通常會製造出新冠保護力,雖然再次復發的可能性不高,但還是有可能被感染,故醫界都希望在確診的3個月後要完成疫苗接種。他指出,目前確診幼童轉為重症的案例越來越多,可以嘗試將兒童疫苗第1、2劑間隔縮短,從原先的12周改為4至8周。此外。像是罹癌、免疫力偏弱的孩童,都是新冠重症的高風險類型,因此除了2劑疫苗外,還可以在2劑後1個月追加基礎加強劑,增加免疫能力。他補充,若前2劑是接種莫德納疫苗的話,第3劑則可選擇BNT。

醫師表示,接種後至少要2周保護力才會出來。(示意圖/取自Pixabay)
醫師表示,接種後至少要2周保護力才會出來。(示意圖/取自Pixabay)

新光醫院感染科主任黃建賢表示,許多人害怕幼童接種莫德納、BNT後,會出現強烈副作用,因此較傾向使用BNT。他指出,其實2品牌沒有太大差異,主要端看接種者的身體情況、體質來判斷。針對北市府昨日的政策宣佈,黃建賢直言保護力的出現通常落在2劑接種的2周後,故在時間情況下,校方通常會通知遠距學生返回接種;而兒童部分則會因為不及完成2劑接種,因此家長可以專注在孩子的加強接種之上。但由於仍有風險,呼籲家長還是要關注孩子們的身體狀態,持續量測體溫、快篩確認,若是陽性就即刻返家。

他表示,由於幼童在新冠疫情中屬於較弱勢族群,故在接種場域的選擇上也是極大學問。他分析,學校因為空間較寬敞、先前有過接種經驗,故在動線、操作方面較為熟稔,通常較好的選擇是跟隨校方指示進行接種,其次才是醫院的疫苗施打門診。關於醫院、診所接種的不同,黃建賢則表示,若動線計畫都完備無虞,則2者並無太大差異;邱政洵則表示,有登記就盡快去接種,可以接連多日進行查詢,因為診所、大型接種站都是同步處理的狀態。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