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玩水小心!30歲女戲水染「食腦變形蟲」身亡 新北衛生局:已請業者暫停業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劉靜/綜合報導

炎炎夏日,許多人都會去玩水,但小心感染「食腦變形蟲」,也就是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近日一名30多歲女子戲水後不幸感染而過世,對此新北衛生局也回應了。

夏日玩水須小心感染「食腦變形蟲」。(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翻攝自pexels)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昨(9)日表示,一名北部的30多歲女子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俗稱「食腦變形蟲」)死亡。該名女子近期無國外旅遊史,發病前曾前往室內親水設施遊憩,今年7月26日出現頭痛及肩頸僵硬症狀,後續出現發燒、畏寒、頭痛、頸部疼痛抽搐就醫,後續病程進展快速,於8月1日死亡;診療醫院通報不明原因腦炎,採集檢體送疾管署實驗室檢驗,確認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Naegleria fowleri)」感染所導致的腦膜腦炎,地方衛生單位已對該室內親水設施進行環境採檢以釐清感染源,並依傳染病防治法第21條,請業者預防性停業及進行環境清消。

依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於1965年在澳洲發現首例人類感染病例,國際間近5年於巴基斯坦(信德省)及美國持續有零星個案,巴基斯坦每年約10例,而美國每年約5例,以7-8月為多,美國自1962年至2022累計157例,去(2022)年泰國及今年印度亦曾有零星感染案例;我國曾於2011年確診1例因接觸溫泉水感染福氏內格里阿米巴腦膜腦炎死亡病例。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圖/翻攝自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

疾管署指出,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為淡水湖泊、河流中自然生存的單細胞寄生蟲,喜好溫暖環境,能生存於46℃的溫熱環境中,在更高的溫度下也可短暫存活。溫暖的淡水(如湖泊及河川)、溫泉水、工廠排出的溫水、含氯量不足的游泳池、熱水器及土壤中都可發現其蹤跡。人類可能在自然水域活動時,將病原體吸入鼻腔,並沿著嗅覺神經進入腦部而發病,但喝下遭病原體污染的水則不會被感染,也不會透過人與人接觸傳播,人類病例罕見。該疾病潛伏期約1-7天,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初期症狀為頭痛、發燒、噁心、嘔吐,之後出現頸部僵硬、抽搐、意識變化、譫妄、昏迷等腦炎症狀,發病後死亡率約99%。

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可能出現於溫泉、泳池。(示意圖,與當事人無關/翻攝自pexels)

疾管署提醒,福氏內格里阿米巴原蟲好發於夏季,籲請民眾於戲水或泡溫泉等活動時,應避免水進入鼻腔,或避免將頭部浸泡於水中,於自然水域戲水時,亦應避免攪動底部池水或淤泥;戲水或泡溫泉後出現發燒、頭痛、噁心或嘔吐等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護人員相關接觸史。

另外,根據《ETtoday新聞網》報導,新北市衛生局指出,已經派員前往親水設施視察,並且進行水質採檢,也請業者暫時停業、落實清消,等確認清消完成後,才能恢復營業。

留言衝人氣 10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