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晚上看路燈有「彩虹光圈」不以為意 醫一看搖頭患「青光眼」慘了!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蔡庭語/綜合報導

青光眼是僅次於白內障造成失明的第二大原因,尤其40歲以上族群,更容易罹患青光眼,而多數青光眼初期無明顯症狀,通常有感覺時已經是嚴重不可逆。

青光眼是僅次於白內障造成失明的第二大原因。(示意圖/photoAC)

恩主公醫院眼科醫師蘇桓誼表示,青光眼為視神經疾病且受損「不可逆」,有「視力小偷」之稱,而造成的主要原因是「眼壓」過高,眼壓高至視神經無法承受,或血液循環不足以提供眼睛養分時,就會導致部分視神經受損、合併視野缺損,呈現出來的就是視力減退、視野逐漸縮小;若是沒有妥善治療,最終可能導致失明。青光眼又分急性與慢性,大部分人屬於慢性青光眼,這類型因眼壓稍高一點不會特別不舒服,因此很難察覺、容易被忽視。

蘇桓誼分享門診時有一位46歲女士,時常頭痛、眼球脹痛,晚上看燈光有虹彩似的光圈,但睡覺時疼痛就會緩解,因此想說白天「忍耐一下」就好;直到某次到眼科做檢查,一量眼壓發現過高,經診斷後判定為慢性青光眼,透過藥物讓賴女士的眼壓降下來,所幸發現得宜,避免視神經持續惡化。

蘇桓誼建議,因為視神經受損不可逆,治療並非一勞永逸,為了讓視神經不再持續惡化,要定期檢查、盡早治療。一般人5年做一次定期檢查,若是高危險族群,如40歲以上、有高度近視與遠視者,建議每2年做一次檢查;若有青光眼家族史,又合併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長期服用類固醇病患,則建議每半年追蹤一次。

  • 資料來源:恩主公醫院新聞稿

留言衝人氣 3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