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名年輕女子因腹痛、下背痛及糞便帶血等症狀,兩年間多次求醫卻被醫師以「太年輕不可能得癌症」為由駁回,共計20次被拒絕進一步檢查。直到2023年底,她才終於確診為第三期腸癌,癌細胞已擴散至淋巴結,需接受多項治療並面臨不孕風險。

這名女子是來自英國西密德蘭郡的妲納(Milli Tanner),她在2021年僅19歲時首次向家庭醫師求診。然而,在接下來長達2年多的時間裡,她被醫師反覆告知症狀只是「痔瘡、腸躁症或月經問題」,甚至有醫師懷疑她只是「前一晚喝太多酒」導致腸胃不適。
妲納回憶道:「醫師說可能是喝太多酒造成的胃部不適,但我的出血和腹痛一直沒有停止。」即使她向醫師出示自己排便時「血塊填滿整個馬桶」的照片,仍未被重視。在一次急診室就診時,她要求第二意見,醫師卻回應:「我問過另一家醫院,妳太年輕,不可能得癌症。」
為了查明病因,妲納自行購買糞便免疫化學測試套組進行檢查,結果呈陽性,顯示糞便中含有血液。她帶著結果回到家庭醫師處,卻被告知需等待60週才有結腸鏡檢查名額。妲納表示:「他們照NHS(英國國民保健署)規定來,因為我年紀太小,不能列為緊急個案,直到醫師自己再做一次FIT檢查呈陽性,才肯加快。」
2023年11月,妲納終於獲准進行緊急結腸鏡檢查,並確診腸癌。她回憶當時情景:「我在螢幕上立刻看到那個腫塊,問醫師那是什麼。醫師回答:『那是腫瘤。』我問:『是癌症嗎?』她說:『對不起,是的。』」確診時,癌症已擴散至淋巴結,屬於第三期。
確診後,妲納接受了化療、放射治療及手術,並被裝上永久性腸造口。由於治療可能影響生育能力,她事先取卵保存。目前掃描結果顯示未再出現癌症跡象,但治療已導致她提早進入絕經狀態。妲納感嘆道:「我一共跑了超過20次醫療院所,包括13次家庭醫師和1次急診,過程極度痛苦。我一直想當媽媽,得知可能不孕真的令人心碎。我想提醒大家:你最了解自己的身體,覺得不對就要堅持追查。」

青少年癌症信託基金會(Teenage Cancer Trust)服務總監哈丁(Amy Harding)指出,妲納的經歷雖然極端,但並非孤例。她表示,許多年輕患者在確診過程中遭遇長期延誤與心理創傷,呼籲英格蘭的《全國癌症計畫》應加入具體措施,讓基層醫師學會辨識年輕族群的癌症徵兆。哈丁強調:「癌症雖在年輕人中罕見,但不該因年齡而被排除診斷選項。」
根據英國癌症研究中心(Cancer Research UK)資料,自1990年代以來,13至24歲年輕族群的腸癌發生率上升了74%。英國衛生與社會照護部表示,對妲納一事「深表同情」,並指出政府已推出「傑斯法則(Jess's Rule)」,要求家庭醫師若患者症狀惡化或3次就診仍無明確診斷,必須重新評估病情。該部門發言人補充,政府正在擴增社區診斷中心,提供夜間與週末時段,以縮短癌症檢查等候時間,今年已有比去年多13.5萬名病患能在期限內完成癌症診斷或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