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最大的國際性航太、國防工業盛會,兩年一度的台北航太暨國防展18日開展,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認為,有4個面向值得深思。

張競表示,首先台灣政府採購案涉及國防與資通信技術商品,都要求不得採用大陸製品,但陸製品有性價比優勢,過去常有得標廠商因使用陸製品而違約產生爭議,但最近大陸針對台灣國防產業採取制裁手段,並管制出口關鍵零組件,爭議就嘎然而止,公關活動也轉趨低調。
張競認為,參展廠商必須考量航太與國防產業所具備的機敏特性,如果本身產品的上游供應鏈無法完全自主掌握,就很有可能成為政治對抗下的犧牲品。

其次張競指出,民進黨執政後經常倡議並鼓勵航太、國防廠商,不但要擺脫「紅色供應鏈」,並應積極加入歐美各國軍事裝備與武器供應鏈,如此一來美方將會考量自己國防軍事供應鏈的安全需求,增強對台灣的安全承諾。
張競認為,這恐怕是一廂情願,從美國迫使台積電赴美設廠後,相關業者應該認清美國只會將雞蛋硬搬到安全的籃子,對伸手保護別人家的籃子完全沒興趣。他提醒,航太、國防產業與美國合作,爭取美方訂單時,千萬不要奢望可藉此獲得美國安全承諾。

張競接著表示,業者參展千萬不要將潛在客戶只聚焦在國防部,事實上,海巡署、農漁林主管單位、空勤總隊、消防署、內政部等防災救護單位以及環保機關,其實都能用到相關產品,業界必須增加更多想像空間,擴大整體營運視野。
張競最後指出,賴清德政府上任後不斷積極倡議社會防衛韌性,相關工作確實可刺激許多商機與產品需求,但從本次航太、國防展業界參展狀況來看,仍存在很大開發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