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頭家創業壓力大常腹痛送急診 竟是「大腸激躁症」惹禍 配合醫囑15周可治癒

分享:
0:00
volume_up

記者陳書璿/綜合報導

創業維艱也要同時兼顧健康,就有一位三十多歲的新創公司女老闆在開公司第一年,因為壓力巨大且生活緊湊,不僅長期便祕,甚至多次因無法解便,腹脹、腹痛難忍,直衝急診,才知是大腸激躁症!

壓力大腸胃每晚躁動不安 腸躁症成現代文明病

「台灣人生活壓力大,約有22%的人罹患腸躁症,也就是每10位民眾就有2位是腸躁症患者!」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張安迪醫師指出,大腸激躁症患者常有腹瀉、便祕、腹脹、腹痛或腹鳴的症狀,也可能症狀交替出現。不僅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中的不適甚至不便,更由於會因壓力或情緒變化而突然發作或加劇症狀。

張安迪醫師說明,目前針對大腸激躁症的患者,若輕度者可先調整生活飲食,適度排解心理壓力並且採低腹敏飲食(FODMAP),減少刺激性或易排氣食物,輔以每週三到五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鐘的運動,可有效緩解症狀。

但針對嚴重患者,除腹瀉服用止瀉藥、便秘處方軟便劑之外,口服抗痙攣藥亦可大幅改善腹痛、腹脹症狀,但由於大腸激躁症患者症狀多元,張安迪醫師指出,由於沒有單一種藥物可以完全適用所有大腸激躁症患者,必須透過信任的醫病關係互相配合治療,以提升治療成功率。「曾有一位患者主訴她每晚蕩氣迴腸的聲音讓她先生抱怨:『吵得睡不著!』才驅使她就醫,在持續服用口服抗痙攣藥快半年後,她的腹叫腹鳴狀況即消失!」

穩定配合醫囑治療成關鍵 15週治療可預防復發

但每兩位就有一位患者在症狀緩解後自行停藥,於是又再次復發!張安迪醫師呼籲:「配合醫囑是成功治療的關鍵,研究指出,口服抗痙攣藥穩定治療至少15週可達到最佳療效,可預防90%患者免於腹痛復發的困擾,建議藥物治療應配合醫囑至少要吃滿三到六個月。」由於大腸激躁症患者療程多需同時服用兩種以上藥物,患者伴隨焦慮、憂鬱,或高齡患者也可能有三高或慢性病,目前已有單顆含三種機轉的抗痙攣藥,藥物主要由腸道原型排出,不須透過肝腎代謝,因此同時服用多種藥物也不需調整劑量

張安迪醫師提醒,民眾可參考「羅馬準則」,通常症狀至少在6個月前開始,而在過去3個月內平均每周至少1天的復發性腹痛,伴隨下列合併症狀至少兩項以上,包括:腹痛與排便相關、有排便頻率的變化,或糞便外觀形狀的改變,即應盡快到腸胃科就醫。臨床上,在排除重大疾病危險因子例如年紀或家族病史,進一步確認非器質性問題或電解質、荷爾蒙等失調等,即可能是大腸激躁症。建議患者可與醫師討論治療方案,並信任主治醫師,醫病合作完成整個療程。

留言衝人氣 1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