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署「報地震」官方粉專近期深入解析全球最活躍的「環太平洋地震帶」,又稱「太平洋火環帶」(Ring of Fire)。研究指出,全球超過80%的地震和75%的火山活動都集中在此區域,其中包含了多起重大地震事件。

氣象署說明,太平洋火環帶主要由聚合型板塊組成,這些板塊持續推擠並隱沒到相鄰板塊的交界處。在深度約100到150公里處,板塊會部分熔融形成岩漿,並向上溢出地表形成海底火山。台灣東部的綠島、蘭嶼即為此類海底火山噴發形成的火山島。
統計顯示,全球約80%的淺層地震(震源深度70公里以下)、90%的中層地震(震源深度70至300公里),以及幾乎所有深層地震(震源深度超過300公里)都發生在此地震帶上。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地震包括1960年智利大地震(地震矩規模9.5)、1964年阿拉斯加大地震(地震矩規模9.2),以及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地震矩規模9.1)。
2023年最新研究顯示,太平洋板塊每年以76至90毫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推移,並隱沒至鄂霍茨克板塊下方。位於該區域的堪察加半島曾在1737年、1841年及1952年發生過地震矩規模8.8以上的強震,每次都引發最大波高超過15公尺的海嘯。2025年的堪察加半島大地震(地震矩規模8.8)雖然威力驚人,但因當地人口稀少,未造成重大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