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5歲魏姓男子因頭暈不適就醫,檢查後發現右側頸動脈嚴重狹窄且大腦已有陳舊性中風跡象。經神經放射科醫師評估後,接受頸動脈氣球擴張及支架置放手術,成功改善頭暈症狀,避免中風危機。

大千綜合醫院神經放射科醫師康靜維表示,頸動脈狹窄是造成缺血性中風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常見的成因為動脈粥狀硬化,少部分則可能因動脈內膜發炎或剝離、放射性血管病變所導致。在魏先生的案例中,經檢查確認其雙側頸動脈因放射治療而造成血管嚴重狹窄,所幸透過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成功將狹窄血管撐開,術後恢復良好。
康靜維解釋,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菸、肥胖、缺乏運動及不良飲食習慣等。當硬化的斑塊或附在斑塊上的血栓剝落,塞住血管或讓血管狹窄時,就會造成頸動脈血流不足,或血管阻塞影響腦部的血流供應,進而引發中風。
頸動脈狹窄初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直到狹窄嚴重、大腦缺血時才會出現警訊。康靜維提醒,暫時性單眼失明、單側肢體無力和感覺異常、無症狀突然頭暈或暈倒等,都是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徵兆,與中風的早期警訊相似,出現這些症狀應立即就醫診斷並接受適當治療。

目前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外科手術(頸動脈內膜剝離術)和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三種主要選項。康靜維指出,治療方式的選擇取決於狹窄的程度、患者的健康狀況及相關症狀。
微創頸動脈支架置放術是透過導管將金屬支架置入狹窄處並撐開血管,通常在局部麻醉下進行,患者術後恢復較快,特別適合手術風險較高、年紀較大或不適合內膜剝離術的患者。

根據健保給付條件,符合頸動脈支架置放術的情況包括:無症狀的頸動脈狹窄且狹窄程度大於80%以上;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且狹窄程度大於60%以上;放射線治療後之頭頸部動脈狹窄;頸動脈或椎動脈剝離所引起之狹窄或剝離性動脈瘤;以及因嚴重心肺疾病而不適合外科頸動脈內膜剝離術或全身麻醉者。
康靜維建議,預防頸動脈狹窄的關鍵在於健康飲食、規律運動、戒菸及妥善控制慢性疾病,並定期進行健康檢查。當出現疑似頸動脈狹窄的症狀時,務必盡快至神經科門診評估並及早接受治療,才能有效降低中風的風險,保障腦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