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保藥費支出占總額比例高達28.9%,專家指出台灣學名藥使用率可能僅有五成,遠低於其他國家八至九成的水準,顯示原廠藥迷思仍深植人心。台大藥學專業學院教授沈麗娟建議推動「差額負擔」制度,讓堅持使用原廠藥的民眾自行負擔額外費用,以減輕健保財務壓力。

台灣藥學會於23日舉辦台灣藥學聯合學術研討會,邀請衛福部長石崇良與多位專家學者進行對談。沈麗娟教授在會中指出,台灣是「不正常的國家」,大量健保藥費花在已過專利期十幾年的原廠藥上,前20大銷售藥品中,多數已逾專利期,這種現象在其他國家相當罕見。
沈麗娟表示,部分國家的學名藥使用率高達八、九成,而我國健保署資料顯示為七成,占整體健保藥費的兩成。但若將已過專利期的原廠藥納入分母計算,台灣的學名藥使用率可能僅有五成,占整體藥費僅一成左右,顯示原廠藥使用比例仍然偏高。
台大醫院院長余忠仁則從醫院管理角度表示,醫院通常不會容許同一成分有兩種藥物,但實務上仍有需要。他強調,要用學名藥替代原廠藥需要足夠的證據,讓醫師和病人都能接受。學名藥協會理事長陳誼芬則建議,針對過專利期五年以上的藥品,若進口廠商醫令量仍占過半,政府應訂定制度提高國產學名藥醫令量,促使醫療院所採用國產學名藥。

衛福部長石崇良承認過去政府缺乏明確的學名藥政策方向。他表示,若要提升學名藥開立,最簡單的方式是納入醫院評鑑,但這樣做太過粗暴。他認為應鼓勵並加速國產學名藥進行臨床試驗,同時加強藥品療效不等通報機制,當民眾反映原廠藥和學名藥效果不同時,不僅是由醫師個人調整藥物,而是由醫院建立系統性的通報機制,這部分未來可納入醫院評鑑。
沈麗娟教授最後建議採「差額負擔」方式,讓健保依照藥品成分給予單一價格,若民眾要選擇特定品牌,則需負擔額外費用。她強調,原廠藥和學名藥的效果相當,不會影響病患權益,同時可提供民眾選擇權,也能減輕健保財務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