繳30年的保費恐「白繳」? 專家:「最高續保年齡」是關鍵

分享:

許多人視保險為終身的保障,卻忽略了保單中的「最高續保年齡」,可能導致長期繳納的保費在高齡時失去保障。營養師蘇哲永提醒,大多數醫療險附約都設有年齡上限,當保戶達到該年齡時,保單將自動失效。

營養師蘇哲永提醒,大多數醫療險附約都設有年齡上限,當保戶達到該年齡時,保單將自動失效。(示意圖/pexels)
營養師蘇哲永提醒,大多數醫療險附約都設有年齡上限,當保戶達到該年齡時,保單將自動失效。(示意圖/pexels)

蘇哲永近日在臉書專頁「蘇哲永 藍鯨營養師 ft.吞嚥&長照這條路」發文指出,絕大多數的醫療險附約,包括住院、手術及實支實付等主要理賠來源,普遍設定最高續保年齡為75歲,部分早期保單甚至只到65歲。這意味著當民眾進入最需要醫療保障的高齡階段時,繳納了二、三十年的保單可能會「自動、合法地」終止保障。

對於為何保險業普遍設定75歲為上限,蘇哲永解釋這與歷史背景有關。他指出,二、三十年前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約為75歲左右,當時社會視此為高壽年齡,保單設計到75歲符合當時對「終身」的定義。此外,過去醫療技術不如現今進步,許多疾病在75歲前就已決定了終點,保險風險計算也是基於當時的醫療水平。

蘇哲永說,「這不是誰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的『長壽腳步』走得太快,快到把二、三十年前的保險制度遠遠地甩在了身後。」蘇哲永在文中表示,舊時代的保單就像一張來不及更新的地圖,跟不上現今越來越長壽的時代。

針對這個問題,蘇哲永建議民眾立即檢視自己和家人的保單,特別是翻到「附約」部分,找出「最高續保年齡」,確認醫療實支實付保險能保障到幾歲。他也建議重新思考保險的意義,認為真正能陪伴到老的是那些具有「資產累積」性質的保險,才是未來真正的「醫療預備金」。

蘇哲永在文末強調,保險從來不是買了就沒事,需要像對待家人一樣定期關心、時時檢視。他呼籲大家提早認清保險「不保證」的真相,避免在高齡時面臨無保障的窘境。

不少網友在貼文下方分享親身經歷,「當我爸進醫院,醫生問有沒有保險,我不假思索說有,我弟在一旁說沒有,他說爸已經80幾歲了,早到期了。對,我忘了我的老父親已經80幾歲了,當下有點被雷打到的無措感,所有的醫療費用只能靠自己」、「去年才知道,我繳費27年的終身醫療險,原來只到70歲保約,少部份到75歲。萬一我活到75歲,目前62歲,收入勉強生活開支,有身心重大卡,沒手冊,幾年前就知道不能再加保。哈,真擔心活太老,沒條件生病」。

留言衝人氣 16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