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節轉換時,不少民眾可能出現情緒低落、疲倦等症狀,這並非單純的懶散,而是季節變化對人體生理時鐘的影響。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適度曬太陽,若症狀持續超過兩週且影響日常生活,應尋求專業協助。

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陳惠娟表示,進入秋冬後,日照時間縮短會影響大腦中調節情緒及日夜節律的生理時鐘。當陽光減少時,體內血清素分泌量下降,褪黑激素則增加,容易導致疲倦與憂鬱感。此外,天氣變冷使人減少外出,社交活動減少,更容易感到孤單與焦慮。
「年底前的績效考核、報告結案、假期安排與家庭聚會,常讓人覺得責任繁重且喘不過氣。」陳惠娟解釋,當焦慮無法適當排解時,可能轉化為頭痛、失眠、胃口改變或慢性疲倦等身體症狀,形成惡性循環。
專家指出,秋冬季常見的心理困擾包括季節性情感疾患、一般性情緒低落與焦慮、睡眠障礙等。季節性情感疾患是憂鬱症的一種類型,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嗜睡、食慾增加及對事物失去興趣。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發生率可達5-10%,台灣因氣候較溫和,比例較低,但仍有季節性情緒波動的民眾。

為維持秋冬季節的心理健康,陳惠娟建議民眾每天至少進行20-30分鐘戶外活動,確保充足日光照射;保持固定作息,避免長時間午睡;規律運動促進血清素與多巴胺分泌;透過情緒日記、放鬆技巧及社交支持進行心理調適;並保持居家環境明亮,增加生活中的小確幸。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陳惠娟強調,若情緒低落、疲倦或睡眠困擾持續超過兩週,甚至影響工作與人際關係,就應尋求專業協助。臨床心理師可協助釐清壓力來源,教導情緒調節技巧;精神科醫師則可視情況搭配藥物治療,幫助身體恢復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