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5成無症狀 胸悶痛10分鐘「打119才能保命」

分享:

氣溫將自今晚起下降,26日甚至僅剩14度,醫師提醒高血壓等高危險族群需特別留意心肌梗塞風險。根據國外資料顯示,心肌梗塞患者僅約五成在發病前有症狀,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徐千彝指出,若出現胸悶或疼痛往肩背放射等症狀超過10分鐘未改善,應立即撥打119,而非自行就醫,以把握黃金救命時間。

根據歐洲心臟學會最近引用美國360萬名心肌梗塞患者資料分析,約有五成患者在發病前完全沒有症狀。(示意圖/Pixabay)
根據歐洲心臟學會最近引用美國360萬名心肌梗塞患者資料分析,約有五成患者在發病前完全沒有症狀。(示意圖/Pixabay)

台北醫學大學衛生福利政策中心日前舉辦預防猝死研討會,徐千彝醫師在會中表示,根據歐洲心臟學會最近引用美國360萬名心肌梗塞患者資料分析,約有五成患者在發病前完全沒有症狀,許多人甚至從未因心臟疾病就醫,凸顯心肌梗塞難以預警的特性。

針對心肌梗塞的發生機制,徐千彝解釋,部分血管內斑塊累積後破裂形成血栓,但血管狹窄程度可能不到40%,導致民眾平常完全感受不到異常。這種現象與血管累積斑塊時會向外膨大有關,使管腔未必狹窄,但斑塊總量已增加且結構不穩定,一旦破裂便可能瞬間堵塞血管,引發致命的心肌梗塞。

徐千彝強調,面對突發的心肌梗塞,「及早叫救護車」遠比家屬接送或自行使用交通工具安全。救護車上配備心電圖設備,並有AI判讀功能及急救藥物,還能提前通報急診團隊,加快後續搶救流程,大幅提高存活機會。

雖然近年有部分民眾隨意呼叫救護車引起社會討論,徐千彝坦言,醫師不鼓勵民眾任意撥打119,但當出現胸悶持續不退、冒冷汗、呼吸困難、疼痛往肩背放射等典型症狀時,應立即求助,因為路上昏倒的後果,將遠比被質疑「濫用」救護資源更為嚴重。

醫師不鼓勵民眾任意撥打119,但當出現胸悶持續不退、冒冷汗、呼吸困難、疼痛往肩背放射等典型症狀時,應立即求助。(示意圖/Pixabay)
醫師不鼓勵民眾任意撥打119,但當出現胸悶持續不退、冒冷汗、呼吸困難、疼痛往肩背放射等典型症狀時,應立即求助。(示意圖/Pixabay)

要真正降低心肌梗塞風險,徐千彝認為必須落實初級預防。由於許多患者在發病前毫無徵兆,膽固醇控制成為最關鍵的一環。他指出,國內近期已建立血脂治療流程、給付規範與照護獎勵制度,醫療團隊能更有效協助民眾控制血脂,降低不穩定斑塊的威脅。

徐千彝最後提醒,持續胸悶超過10至15分鐘,且休息無法改善,是自我判斷心肌梗塞警訊的關鍵。民眾應謹記這些症狀特徵,一旦發作,對於把握黃金救命時間將更有幫助,尤其在氣溫驟降的季節更應提高警覺。

留言衝人氣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