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為何不能提前破壞?林業署秀影片:工程手段不可行

分享: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於昨(23)日下午2點50分首次發生壩頂溢流,造成嚴重災情。根據最新統計,已造成17人死亡、32人受傷、17人失聯,救災人員仍在進行地毯式搜救。針對網路上對於堰塞湖溢流責任歸屬的爭論,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發布影片解釋,表示以工程手段干預堰塞湖不可行。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發布影片對於堰塞湖溢流情況進行解釋。(圖/翻攝自林業署官方臉書)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發布影片對於堰塞湖溢流情況進行解釋。(圖/翻攝自林業署官方臉書)

林業署先是表示,今日上午透過無人機空勘發現,堰塞湖溢流口已下切80公尺,目前蓄水面積約50公頃,蓄水量從原本的9,100萬噸驟降至2,300萬噸,估計昨日下午已有6,800萬噸水量流出。

專家評估指出,造成堰塞湖的堆積土方高達2億立方公尺,形成長達2,300公尺的壩體。雖然在水滿溢流前暫無立即潰壩風險,但一旦發生溢流,壩體將遭受水流沖刷而加速破壞。當局已針對自然溢流、颱風豪雨、五以上地震及管湧等四種情境,建立警戒與疏散機制。

堰塞湖溢流口已下切80公尺,目前蓄水面積約50公頃,蓄水量從原本的9,100萬噸驟降至2,300萬噸,估計昨日下午已有6,800萬噸水量流出。(圖/翻攝自林業署官方臉書)

至於外界質疑為什不事先用工程手段破壞壩體或引流減少蓄水量。林業署解釋,馬太鞍溪堰塞湖位於偏遠山區深谷,根本無路可及,連人員步行都難以到達,就更加不用說運送工程重機具。加上堰塞湖邊坡持續有土石崩塌,人員即使只是停留都具有危險性,萬一遭受地震及豪大雨更是充滿生命危險。

林業保育署補充,自7月26日起,林業署航遙測分署已執行17次航拍任務,持續監測堰塞湖蓄水量與水位變化。專家評估即使在正常降雨情況下,預估堰塞湖也會在10月初自然溢流,不論是技術或時效上,以工程手段改變堰塞湖都不可行,所以只能溢流前先協調執行下游疏濬、河床堤岸缺口與馬太鞍橋墩補強。

林業署曾靠空勤總隊直升機運送人員,發現壩頂土質鬆軟,且危機四伏。(圖/翻攝自林業署官方臉書)
林業署曾靠空勤總隊直升機運送人員,發現壩頂土質鬆軟,且危機四伏。(圖/翻攝自林業署官方臉書)
堰塞湖邊坡持續有土石崩塌,人員即使只是停留都具有危險性,萬一遭受地震及豪大雨更是充滿生命危險。(圖/翻攝自林業署官方臉書)
堰塞湖邊坡持續有土石崩塌,人員即使只是停留都具有危險性,萬一遭受地震及豪大雨更是充滿生命危險。(圖/翻攝自林業署官方臉書)

林業署除了安置水位計及即時監視鏡頭,掌握水位資訊,分析堰塞湖量體、災害風險初步評估,也以4種不同情境,分別訂定警戒及建議疏散撤離的防災預警機制,密切監測可能的溢流時間。林業署強調,此次樺加沙颱風來襲,已依照颱風大豪雨情境設定警戒疏散範圍,並於9月21日通知花蓮縣政府進行疏散。目前紅色警戒尚未解除,呼籲民眾切勿靠近馬太鞍溪河道。

最後,林業署承諾會竭盡所能降低傷害,堰塞湖溢流事件來無可挽回的傷痛,希望家園能早日復原,不要再有新災情

留言衝人氣 9則留言

登入留言有機會獲得旺幣哦!
NO MESSAGE 無任何留言,趕緊搶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