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一天正常放屁約10至25次都屬健康範圍,放屁實際上是腸道菌進行生命化學反應的副產品。黃軒醫師表示,放屁主要來自三種來源:吞入的空氣、腸道菌發酵食物纖維,以及腸黏膜吸收不完全的碳水化合物。

「放屁多通常代表腸道菌工作很認真。」重症醫師黃軒解釋,腸道細菌會將食物轉化為二氧化碳、氫氣、甲烷及少量硫化物,其中硫化物正是造成氣味的主要來源。
黃軒醫師特別提醒民眾注意五種可能代表身體出現問題的放屁狀況。首先是突然變得頻繁伴隨腹脹和腹痛,可能是暫時性乳糖不耐或FODMAP不耐症,常見於食用牛奶、洋蔥、蒜和麵粉類食品後。
其次,氣味特別難聞如「生化武器」級別,可能是因為高蛋白飲食或腸道菌組成失衡。第三種警訊是放屁過多並伴隨腹瀉,可能是腸躁症、腸道感染或食物中毒的徵兆。黃軒醫師引述醫學研究表示,腸躁症患者的腸道氣體量可高達常人的2至3倍。

第四種異常情況是進食後立即大量放屁,可能是小腸細菌過度生長症(SIBO),患者常有腹脹、便秘或腹瀉交替等症狀。最後一種值得警惕的是放屁突然減少但腹脹加劇,可能暗示腸阻塞、嚴重便秘或腸道動力異常。
「如果連打嗝都變少、肚子變硬又疼痛,應立即就醫。」黃軒醫師強調。他建議民眾可進行自我檢查,若出現放屁量明顯變化、大便形狀改變、伴隨腹痛、特定食物後症狀加劇等七項指標中有兩項以上,建議尋求腸胃科醫師協助。

針對如何改善放屁問題,黃軒醫師提出五項建議:減少食用FODMAP類食物、慢慢進食避免吞入空氣、減少飲用氣泡飲料、高蛋白飲食者應增加蔬菜與益生元纖維攝取,以及維持規律排便和適度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放屁其實是人體最誠實的腸道報告。」黃軒醫師總結道,「它會告訴你吃錯了什麼、腸道菌是否失衡、腸子是否運作正常,這些都會通過放屁的變化反映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