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與教育部宣布,自十月十日「世界心理健康日」起,公務人員每年可享有三天、教師每學期三天的身心調適假,併入事假計算。新北市諮商心理師公會理事長羅惠群指出,雖然此政策具宣示意義,但實際使用率可能不如預期,並建議應將適用範圍擴及勞工族群。

目前身心調適假的適用對象包含公務人員、教師及學生。羅惠群表示,去年八月開始實施的高中職以上學生身心調適假,反而因輔導室的過度關心,造成部分學生額外的心理負擔。她認為,由於社會對心理疾病仍存有偏見,多數公教人員即使需要,也可能選擇以一般事假替代,除非身心調適假能獨立於事假之外。
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強調,身心調適假的設置具有重要意義,反映政府對心理健康的重視。她指出,過去台灣社會常將憂鬱症前兆誤認為懶惰,推動身心調適假代表心理健康意識的進步。

林萃芬特別關注30至50歲的職場族群,指出這個年齡層正處於「三明治世代」,同時面臨家庭、職場的多重壓力,加上中年危機的衝擊。她表示,諮商室常見中年人因無法處理人際關係問題,出現焦慮、憂鬱症狀,嚴重者可能做出破壞家庭的衝動行為。
對於身心調適假的天數,林萃芬認為現行三天對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來說並不足夠,但可視為自我覺察的起點。她建議民眾善用這段時間,觀察自己是否出現情緒低落、失眠或工作焦慮等警訊,適時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諮商心理師的協助。